第11课《核舟记》作业设计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核舟记》作业设计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21:5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 11《核舟记》 节次 第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学习词语 (1)重点词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 ( ) ②尝贻余核舟一 ( ) ③盖大苏泛赤壁云 ( ) ④高可二黍许 ( ) ⑤如有所语 ( ) ⑥其两膝相比者 ( ) ⑦佛印绝类弥勒 ( ) ⑧神情与苏、黄不属 ( ) ⑨珠可历历数也 ( ) ⑩其船背稍夷 ( ) 钩画了了 (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2)通假字 ①诎右臂之船: ( ) ②手倚一衡木:( ) (3)一词多义 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 (4)词类活用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 ) ②石青糁之。 ( )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 ( ) (5)数量词的用法 ①文言文中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一( )手卷 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抚尺 一( )舟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请翻译加点词。 篆章一( ) 为人五( ) 为窗八( ) 参考答案: (1)①顺着 ②赠 ③乘船在水上游览 ④大约 ⑤说话 ⑥靠近 ⑦像 ⑧类似 ⑨分明的样子 ⑩平 清楚明白 满 挑选 (2)①同“屈”,弯曲 ②同“横”,横着 (3)奇:①奇妙 ②零数、余数 为:①雕刻 ②是 (4)①用箬蓬 ②用石青 ③戴着帽子 ④梳着发髻 (5)①幅 张 把 把 块 条 ②一枚篆章 五个人 八扇窗户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数量词的用法。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新编
2.重难点句子翻译,翻译完后归纳一下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艺灵怪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4)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6)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7)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8)技艺也真神奇啊! 应注意的问题归纳:重点词语翻译要准确、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时调整语序、省略部分要补充完整、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多余虚词删掉等。 设计意图:巩固重点句子翻译,归纳翻译时注意的问题。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新编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1)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标三处) (2)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标两处) (3)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标三处) 参考答案: (1)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2)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3)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设计意图:训练文言句子的节奏。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新编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下面的对联是有人根据《核舟记》而写的,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或根据下联对出上联。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参考答案: (1)示例:赏泛舟人悠闲心情 (2)示例: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设计意图:拓展链接,提升思维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网络
2.小圳有一次去某博物馆参观,有幸看到了本文介绍的这件艺术品,自然格外兴奋,于是驻足细细观赏,看着看着,小圳感觉自己也在舟上,迎着微风赏山色之美。雕刻家什么样的艺术构思让小圳沉浸其中呢?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述,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苏轼游赤壁。原材料桃核,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也有同游者。“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人物的闲适心情,又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置于船头,画面的主体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叽,雕刻家巧妙地借苏轼的文句雕刻在小窗上,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 (4)设计“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造成江上泛舟的实感; (5)佛印“矫首昂视”让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舟子“若啸呼状”,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把核舟以外的广大空间展示出来了。 (以上答题角度供参考,表达时要用第一人称。) 设计意图:探究艺术作品构思之妙。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来源:新编
3.你能再介绍一个微雕作品或介绍一门传统技艺给大家吗?(作简要介绍) 参考答案: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4.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舟”字是小篆?( ) 答案:C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文化。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来源:新编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 11《核舟记》 节次 第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D.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参考答案:D(介绍顺序应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设计意图:掌握文学常识和说明文相关知识,理解文意。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新编
2.比较阅读:阅读《核舟记》和《黄履庄传》片段,完成下面题目。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惟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小传》,有删改) [注] ①黄子履庄: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 ) ②其两膝相比者( ) ③凿木人长寸许( ) ④予不能悉记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无不、全都 ②靠近 ③表示约数 ④全,都 (2)①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②木狗的叫声和真狗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是很聪慧的人也不能分辨它是真是假。 设计意图: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句义。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改编自网络
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作品的特点,以及作品是如何体现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王叔远的作品特点是小巧精致,惟妙惟肖。桃核很小却雕刻了人物、器皿等众多内容;人物还各具情态,表现了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精细微小处清楚明了,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令人赞叹。黄履庄的作品特点是逼真、灵活。他做的木狗、木鸟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来源:改编自网络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能工巧匠让人想起央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此节目播出之后,引起热议。某中学打算举行以“寻觅‘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仔细观察下图的漫画,结合画面内容,拟写一句公益宣传标语。(20字以内) 参考答案: 示例:秉承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设计意图:古今勾连,思维迁移。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来源:网络
2.高凤林,破解20载难题,让中国火箭映亮苍穹;李万君,独创一枪三焊新方法,一把焊枪,一双妙手,用柔情呵护复兴号的筋骨;夏立,组装妙至毫巅,铺就嫦娥奔月星途;王进,在“刀锋”上起舞,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请你结合这些人物事迹,谈谈什么是“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古今勾连,思维迁移。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来源: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