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间曲线运球
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通过互动式学习、游戏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运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动作,它是组织进攻的有效手段,并且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因此,在学习运球过程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运球练习与游戏,如: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不同速度)、变向运球、运球断球游戏等。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中去,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原地和行进间直线运球的练习,使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曲线运球的动作要领。
能力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控球能力,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参与锻炼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点:变向换手的时机; 教学难点:换手后控球与推进。
五、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模仿和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措施,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由易到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注重发展学生身体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与团结协作的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授课地点: 授课年级:九年级 授课教师:张珩
教学内容 篮球-----学习曲线运球 复习行进间直线运球
教学目标 通过运球的练习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使80%的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曲线运球的技术动作; 通过篮球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配合意识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重、难点 变向换手的时机、换手后控球与推进。
场地器材 篮球60个,标志物若干 安全措施 1、场地平整无杂物 2、准备活动充分
课的结构 学习内容 师生活动 组织形式 时间 次数
准 备 与 导 入 实 践 与 提 高 教学常规 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准备活动 ①并、裂队运球跑 ②游戏:运抢球 运球练习 1、原地高低手运球、单手提拉、双手变换运球 2、行进间直线运球 男:急停急起运球 女:变速运球 3、行进间变换手运球 教学提示: 根据个人对篮球技术掌握程度,调整运球速度,身体重心不易太高。 课前准备场地器材、处理见习生。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师生相互问好。 宣布课的内容任务。 教师讲述运球跑及运抢球的注意事项。 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教师点拨、引导; 2、分四组做绕障碍物的直线运球和连续换手运球; 3、教师注意观察练习情况,及时用语言提示,改进练习方法; 4、找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演示,矫正技术动作; 5、延伸,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曲线运球); 6、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动作迅速、精神饱满 组织队形: 自由队形 练习组织图形: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的结构 学习内容 师生活动 组织形式 时间 次数
实 践 与 提 高 调 节 与 评 价 学习曲线运球(8字运球) 1、半场的曲线运球; 2、全场的曲线运球; 重难点: ⑴ 变向换手的时机; ⑵ 换手后控球与推进; 教学提示: ⑴ 球不要远离身体; ⑵ 变向换手时要迅速做到蹬、转、探等动作,注意护球; ⑶ 较为熟练后可以适当加快运球速度; 集合整队。 集体讲评: ①学习态度; ②运动技能; ③典型案例。 放松练习。 收还器材,师生再见。 1.分组自练:半场曲线运球, 2.在练习中注意思考,找出问题; 3.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矫正学习中的问题; 4.反馈教学,讲解和示范曲线运球的方法; 5.分组进行全场的绕8字运球; 6.适当用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练习的难度和兴趣; 7.用观察法和语言提示学生应注意技术动作的应用; 学生集合要迅速。 教师对本课进行点评,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语言指导,与学生一起放松。 宣布下课。 组织队形: ★★★★★★ ★★★★★★ 要求: 要突出个人特色。 加强合作学习。 积极主动。 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 计 运 动 负 荷 密度:40% 教学反思:
强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