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09:32:1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做好本题需要熟悉常用词语成语的读音。 A错在 儒家 ,应为第二声;B错在 彷徨,正确应读(páng) ;C项错在 袖手旁观 的“袖”的拼音书写,正确应为 [xiù]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字音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做好这类题,在平时要养成朗读、诵读和多做拼音练习的学习习惯,坚持“多朗读、多练习、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可以注意将形近字、音近字放在一起辨析记忆,加强思维刺激。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A “查”应为“察”。
故答案为:A
【点评】 “探查”和“探察”,都是动词,都指试图发现某种隐蔽的事物或情况,但进行的方式各有侧重。 “探查”指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深人检查或暗中查看。“探察”,指探听侦察,着重在仔细观察,涉及对象多为具体可见的事物。”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5.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   是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   》中的《   》《中庸》两篇,和《   》《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的文章,也是课内必学课文。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故答案为: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点评】要做到“知人论世”,通过学习文章了解其人,领悟和感受名人的成就、精神和风骨。此外“四书五经”是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需要牢记其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作者、历史地位和相关评价。
6.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   (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   (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答案】(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探寻侧重于寻找,探讨侧重于讨论,探问是问明情况,多指情况底细、动机意图以及消息来源等,如探问真相,探问目的,探问原因等。探询指征求意见,多指征求处理问题的意见,如探询起因,探询消息,探询意图等。探察侧重于观察,探求的意义范围更大,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真理、知识等。实验名词指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为动词。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实际去做;履行。实习是专门名词,在实践中学习。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通常指认识到了某个经验道理,领取指拿取某物。
故答案为:⑴ 探讨 ⑵ 探察 ⑶ 实验 ⑷ 领悟
【点评】近义词辨析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法则,一是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二是范围大小不同:词义涵盖范围大小不同。三是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不同。四是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严或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五是情感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义附带情感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六是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关系不同,不能混用。七是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八是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九是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同。十是整体概念和个体概念有别。
7.下面文段中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成为改变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让党风政风不仅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②诚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③这正是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有语病的句子是:   
修改意见:   
【答案】①;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让”之前。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还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此题中 ① 句有语病。属于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到“让”之前。
故答案为:①;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让”之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二、阅读理解
8.拓展阅读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④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⑤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⑥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扬扬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⑦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⑧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⑩谢谢大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
①   
②   
③   
(2)第②段画线句“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中的“花朵”“石块”和“污水”分别指什么?
(3)从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第二个故事,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案】(1)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泥瓦匠破庙避雨。
(2)“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3)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4)[示例]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和事件,首先找到三个故事,567段分别讲述了一个故事,分析得出人物和事件,语言要简洁。
⑵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结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分析,“获奖荣誉”比喻“花朵”,“获奖后的质疑和污蔑”比喻成“石头”。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表明莫言有孝心;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表明莫言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表明莫言低调谦虚。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1、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2、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3、泥瓦匠破庙避雨。
⑵ “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⑶ 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⑷ [示例]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②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④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案】(1)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2)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4)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
(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文章结构方式;反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3段中“爱因斯坦提出的理想实验”来概括,第4段的“进化论与创世说之间的冲突”来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第5段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是承上,后一句是启后,所以不能调换。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科学”一词引号的作用。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先根据画线句子“金不现”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来分析表达作用即可。【点评】考查题型经常出现,注意总结同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10.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故答案为:(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真正的”从副词限制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理解作用的。
(2)理解句段作用,要仔细阅读文句,斟酌辨析。首先肯定“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错误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用反面事例证明,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探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3)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善于探究,注重寻找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文修养,丁肇中提出培养国人的实验精神,正是现代国家、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三、综合表达
11.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
【答案】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知识点】图表信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在前面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点评】解读图表要仔细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上题中,我们把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看出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不难得出结论。答题要点:①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2.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答案】(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本材料是一个小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只要再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关键语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有机组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5.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   是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宋代朱熹抽取《   》中的《   》《中庸》两篇,和《   》《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   (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   (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   (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7.下面文段中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成为改变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让党风政风不仅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②诚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③这正是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有语病的句子是:   
修改意见:   
二、阅读理解
8.拓展阅读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④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⑤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⑥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扬扬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⑦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⑧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⑩谢谢大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
①   
②   
③   
(2)第②段画线句“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中的“花朵”“石块”和“污水”分别指什么?
(3)从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阅读第二个故事,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0.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三、综合表达
11.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
12.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做好本题需要熟悉常用词语成语的读音。 A错在 儒家 ,应为第二声;B错在 彷徨,正确应读(páng) ;C项错在 袖手旁观 的“袖”的拼音书写,正确应为 [xiù]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字音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做好这类题,在平时要养成朗读、诵读和多做拼音练习的学习习惯,坚持“多朗读、多练习、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可以注意将形近字、音近字放在一起辨析记忆,加强思维刺激。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A “查”应为“察”。
故答案为:A
【点评】 “探查”和“探察”,都是动词,都指试图发现某种隐蔽的事物或情况,但进行的方式各有侧重。 “探查”指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深人检查或暗中查看。“探察”,指探听侦察,着重在仔细观察,涉及对象多为具体可见的事物。”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正确使用成语,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成语的含包括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注意使用范围。明确对象,注意区别。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辨析,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袖手旁观”应该改为等待观望一类表示态度消极的成语。
4.【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5.【答案】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文化典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的文章,也是课内必学课文。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故答案为: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点评】要做到“知人论世”,通过学习文章了解其人,领悟和感受名人的成就、精神和风骨。此外“四书五经”是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需要牢记其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作者、历史地位和相关评价。
6.【答案】(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探寻侧重于寻找,探讨侧重于讨论,探问是问明情况,多指情况底细、动机意图以及消息来源等,如探问真相,探问目的,探问原因等。探询指征求意见,多指征求处理问题的意见,如探询起因,探询消息,探询意图等。探察侧重于观察,探求的意义范围更大,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真理、知识等。实验名词指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为动词。 实践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实际去做;履行。实习是专门名词,在实践中学习。 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通常指认识到了某个经验道理,领取指拿取某物。
故答案为:⑴ 探讨 ⑵ 探察 ⑶ 实验 ⑷ 领悟
【点评】近义词辨析要坚持“求同存异”的法则,一是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二是范围大小不同:词义涵盖范围大小不同。三是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不同。四是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严或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五是情感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义附带情感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六是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关系不同,不能混用。七是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八是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九是主动和被动不同: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同。十是整体概念和个体概念有别。
7.【答案】①;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让”之前。
【知识点】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还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此题中 ① 句有语病。属于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到“让”之前。
故答案为:①;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放到“让”之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8.【答案】(1)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泥瓦匠破庙避雨。
(2)“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3)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4)[示例]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和事件,首先找到三个故事,567段分别讲述了一个故事,分析得出人物和事件,语言要简洁。
⑵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结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分析,“获奖荣誉”比喻“花朵”,“获奖后的质疑和污蔑”比喻成“石头”。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表明莫言有孝心;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表明莫言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表明莫言低调谦虚。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1、参观苦难展览,因一位同学没有哭向老师告密。2、顶撞老长官,扬扬得意。3、泥瓦匠破庙避雨。
⑵ “花朵”比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获得的荣誉,“石块”比喻人们对莫言作品内容的批评、质疑,“污水”比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作家的污蔑。
⑶ 是一个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自省,能够坦然面对争议、潜心写作的人。(意思对即可)
⑷ [示例]做人应大度、宽容,不能因别人忽略自己而斤斤计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事件去概括,可按照“人+事+结果”的形式去概括。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抓住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②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④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9.【答案】(1)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2)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4)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
(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文章结构方式;反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3段中“爱因斯坦提出的理想实验”来概括,第4段的“进化论与创世说之间的冲突”来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为第5段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是承上,后一句是启后,所以不能调换。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科学”一词引号的作用。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先根据画线句子“金不现”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来分析表达作用即可。【点评】考查题型经常出现,注意总结同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10.【答案】(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真正的”从性质上加以限制,表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分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判读对错,和作者的观点意见保持一致。答案为: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题目倡导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重视实验精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格物致知一词意思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含义。选文最后一段,在剖析格物致知精神的基础上,提倡重点是“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实验的精神”具体指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既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环节,又揭示中心,结束全文。
故答案为:(1)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没有说服力。
(2)不对,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点评】(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真正的”从副词限制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理解作用的。
(2)理解句段作用,要仔细阅读文句,斟酌辨析。首先肯定“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错误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用反面事例证明,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探求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3)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 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科学精神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善于探究,注重寻找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文修养,丁肇中提出培养国人的实验精神,正是现代国家、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11.【答案】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知识点】图表信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在前面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阅读图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点评】解读图表要仔细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上题中,我们把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看出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不难得出结论。答题要点:①大多数人基本都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②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2.【答案】(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知识点】漫画释义;见解表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本材料是一个小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只要再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关键语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有机组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