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25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25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10:55:37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基本情况: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1979年中美建交:了解中日建交的情况: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2.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在全方位外交和多边外交活动中取得的成就;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增强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观看视频《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了解我国重返联合国的基本情况
中国重返联合国
1. 时间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
作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决议
2. 结果
3. 影响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一个外交上的伟大胜利;它标志着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也为后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毛主席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我过去讲过,不急于进联合国,那是老皇历喽,现在不算数了
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
中国重返联合国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代表大会。当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上台后准备发言前的一瞬间,全场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长达半分钟的欢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出席,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并赢得了广泛认可和尊重
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材料一:多国代表欢呼庆祝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材料二:1964年到1967年,中国相继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打破西方核垄断。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进入太空轨道。
材料三:1969-197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西欧开始背离美国,苏联对抗美国,第三世界反对美国,美国在国际社会中时常陷入孤立状态,美国主宰世界的时代摇摇欲坠。
原因1: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原因2: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原因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观看视频,了解中美建交的背景
中美关系改善
1. 背景
1. 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成为国际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想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2. 借助美国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
3. 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中国
1. 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2. 利用中国牵制苏联;3.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的霸权地位有所削弱,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美国
50年代,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
60年代,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根据材料分析:影响中美双方互相调整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
材料二:从美国方面来看,……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主张利用世界上各种相互斗争的力量的对立,以维持均势,从而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他希望通过改善对华关系来抗衡苏联,……从中国方面来看,……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重兵,咄咄逼人。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同时,为了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为了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希望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郭大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需要。
中美关系改善
2. 过程
1971年3月,美国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表达了希望同中国发展关系的愿望,中国对此积极回应。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来访的美国代表团。中美以这种方式接触,令世界瞩目。周恩来接见代表团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 随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讲话:“我们已经打开了坚冰……我希望在某个时候以某种身份……访问中国大陆。”
乒乓外交
打破隔离的坚冰
小球转动大球
视频: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
1. 时间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2. 文件
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的二十年的握手。”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改善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①中美两国的对抗从此结束,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②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缓和
③中美关系改善之后,许多追随美国孤立中国的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尼克松访华
3. 意义
4. 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
中美建交
1. 时间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承诺逐步减少其在台湾地区的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缓和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两国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及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缓和了国际局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广大亚非拉美国家的发展
2. 意义
视频:1978邓小平访美
视频:中日建交
中日邦交正常化
1. 背景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缓和
2. 中日建交
《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结束了中日两国之间多年 来的不正常关系,恢复邦交,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 的新篇章
1972年9月29日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3. 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同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2.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使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 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两国关系逐渐恶化.60年代末,两国爆发严重的流血冲突.中苏关系破裂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中苏关系正常化
80年代初,苏联主动开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中苏关系早日实现正常化。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
建立起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为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的开展铺平了道路。它结束了中苏间长达二十多年不堪回首的过去,开始了两国间一种新型的关系
意义
新时期外交成就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第9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新时期外交成就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
迄今为止,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14年第14届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
视频:2017APEC会议
新时期外交成就
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2019年6月12日至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于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比什凯克举行
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实力: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总趋势。
外交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日建交
21世纪
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发展国家间关系
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