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2年春】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历史单元复习课件系列
单元复习
复习旧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元末政治腐败,刑罚严苛,民不聊生。1368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背景:
时间: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疆域:
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东海、南海并及海外诸岛.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
巩固措施: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主
影响: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军事: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影响: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锦衣卫
官员
百姓
侍卫
耳目、爪牙
缉捕、刑狱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
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直接指挥
朱元璋
特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复习旧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选官制度
四书五经
出题内容:
答题标准:
四书集注
答题形式:
八股文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文
考试标准化、规范化,但形式呆板,内容空疏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影响:
积极:有利于考试的规范化,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借鉴意义。
消极: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复习旧知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经济的繁荣
农业上:
明朝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占城稻、花生、向日葵、马铃薯)
手工业上: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上:
明朝商业发达,出现了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如北京、南京,也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彼时的明朝,看起来时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从专制主义到中央集权,从四书五经到八股取士,于我们而言,不断加强的皇权和禁锢的思想,这才是我们封建社会后期会落后世界其他国家的根源所在。
例题讲解
1.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日,‘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明朝( )
①雅克萨之战 ②册封达赖和班禅 ③设置伊犁将军 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2. (2021·聊城)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保护帝等,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与君臣关系无关, A 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盛行”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故答案为C
解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C
B
例题讲解
3.(2020·荆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对抗。﹣﹣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诸侯王和豪强地主问题?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
答案:(1)措施:推恩令的实施、刺史制度的建立。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加强。
(2)职权: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3)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机构:设立锦衣卫。
复习旧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何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
目的:
条件:
明初国力强盛,物质基础:航海技术进步
技术条件:郑和能力卓越人才条件
概况:
1405——1433年,共7次,最多是有200多艘,最少时有60余艘,到达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复习旧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思考: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这么大规模的远航?
物质前提: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客观因素: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个人因素: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其他因素:统治者的支持。
意义:
郑和远航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农耕文明,缺乏探索海洋的持续动力
复习旧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洋
倭寇盛行的原因:
①日本转移国内的危机,向外侵略。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③严厉的海禁政策使沿海居民生活困苦。
过程:
(1)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2)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民族英雄
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②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③当地军民支持
④戚继光个人军事才能
复习旧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收复澳门
背景: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国交澳门地租。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强于世界者必强于海洋,弱于世界者必弱于海洋。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枕戈待旦,强我国力。
例题讲解
1.(2021·营口)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B.最远到达欧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D.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2021·河南)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解析:A.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西海岸,因此 最远到达欧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C.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D.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故 B 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也用自己的货物换取其他国家奇珍异宝, AC 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故 D 错误。故选 B
B
B
例题讲解
3.(2021·济宁)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2)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复习旧知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朝的科学技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宋应星《天工开物》:
该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等多种文字
徐光启《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先驱之一。在西学东渐,引进西式火器和发展明军炮兵抵御后金,引种和推广番薯、良种水稻等高产抗逆作物等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复习旧知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朝的建筑艺术
明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和烽火台等组成,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地位: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优异。
影响:抵御外族入侵,带来稳定和平;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故宫在古建筑的作用地位:
①博物作用②遗产价值③学术价值
北京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b.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复习旧知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朝的文学艺术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生动描写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以官逼明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了人们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明朝时,印刷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把反抗的心声表现在丰富的文学作品与戏剧上。
思考:明朝小说发达有何原因?
董其昌: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徐渭:明朝绘画名家,狂飙突进的姿态将花鸟画的抽象境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人吃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代表作
主要内容
《牡丹亭》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
(1550—1616)
此剧一经问世,便有许多传奇效果。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折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由明至今,《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
例题讲解
1.(2019·株洲)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曹雪芹结合亲身经历,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创作的作品是(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如梦令》 D.《窦娥冤》
2..(2019·重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下列科技著作与其作者的搭配,正确的是( )
A.《齐民要术》--李时珍 B.《天工开物》--贾思勰
C.《本草纲目》--宋应星 D.《农政全书》--徐光启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故答案为: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撰写的,B选项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所著的,C选项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的,D选项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编写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B
D
例题讲解
3..(2016·呼和浩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首开中医发展先河.甲骨文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西周时开始分科治病,后期的中医学发展见表:
(1)请填出材料中孙思邈所处的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
(2)如果在表格中再加入一位古代医学家,应该选谁?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总结古代中医在历史发展中表现出的整体特点.
答案:(1)辉煌(全面繁荣).
(2)华佗;发明“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3)产生时间早,发展历史悠久;各时期医学家辈出;成就突出,影响巨大.
时期 医学家 主要成就 文化发展阶段
先秦 扁鹊 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采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勃兴
秦汉 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发展、昌盛
隋唐 孙思邈 人称“药王”,著作《千金方》,在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 李时珍 著作《本草纲目》广为流传,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总结
复习旧知
明朝的灭亡
①皇帝昏庸;②宦官专权;③土地兼并加剧;④赋税繁多
政治腐败:
农民起义:
(1)王二:1627年,陕北起义,揭开序幕
(2)高迎祥:首称闯王
(3)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在成都称帝
(4)李自成:继任闯王,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推翻明朝: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百姓欢迎。
1644年,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末帝崇祯自缢,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灭亡:
朕自登基十七载,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首······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崇祯《血衣遗诏》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复习旧知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清朝的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女真族的崛起:
1644年,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兵入山海关,联合抗击李自成。
清军入关:
李自成起义的结果
例题讲解
1.(2021·青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 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 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2.“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从歌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
A.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 B.唐末人民的生活困苦
C.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拥护 D.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
解析:据所学知识,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故按爆发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答案为:C
解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及所学知识可知,从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C
D
例题讲解
3.在我国封建社会,尤其在各朝代末年,农民大起义经常发生,例如隋、唐、元、明就很典型.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由于隋的暴政,农民起义首先在山东爆发,后来逐渐形成三支强大的力量: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
材料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材料三:元末农民起义绵延达十八年之久,起义烽火遍及全国,其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这次起义是古代中国最有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
材料四: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粮”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1)请举出材料一中“隋的暴政”一例?“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了哪个政权?
(2)材料二的黄巢起义,在哪里建立政权?“黄巢起义”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元末农民起义”的哪位领袖后来建立了明朝?依据材料三原文判断,元末农民起义有哪些最典型特点?
(4)材料四中,领导“明末农民战争”并推翻明朝的领导人是谁?依据材料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答案:(1)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造一些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唐朝。
(2)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朱元璋;范围广,一来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
(4)李自成;“均田免粮”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5)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
复习旧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收复台湾
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权。退守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
过程:郑成功从金门出发,登陆台湾,攻破殖民据点赤崁城,荷军退居台湾城被打败,被迫投降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一个行省
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台湾
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台湾
元朝:设立巡检司,负责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归中央政权管辖
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背景:
复习旧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雅克萨之战
背景: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
过程:
1685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痛击入侵雅克萨的俄军。
结果:
影响:
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尼布楚条约》以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及库页岛在内等地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第一次以近代主权国家“中国”的身份站上国际舞台。签订后,中俄两国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
该条约遏制了俄罗斯的侵略扩张,极大地维护了清政府的领土权利
复习旧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边疆治理
1.顺治帝1653年接见五世达赖赐予封号
2.康熙帝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1713年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雍正帝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51年设立噶厦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通过金瓶挚签,最后报请清廷批准。
影响: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复习旧知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新疆地区的治理
平定噶尔丹叛乱:
天山北部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
作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
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
例题讲解
1.(2021·聊城)“吾侪本蒙古商,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
A.努尔哈赤 B.噶尔丹 C.五世达赖 D.渥巴锡
2..(2021·百色)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进行了有效管辖,到清朝时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解析:1770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各部近17万人在1771年8月进入新疆境内,回到了祖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召见渥巴锡等众首领,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意为“英雄汗”并妥善安置了其部众。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大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壮举。说这段话的应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解析:A.西域都护,不符合题意;B.宣政院,不符合题意;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清朝设置了驻藏大臣,参与西藏地方事务管理,故选项C符合题意;D.伊犁将军,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D
C
例题讲解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影响: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复习旧知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背景:
表现:
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开发。
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经济作物种植也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意义: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复习旧知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制瓷工艺较明朝又有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珐琅彩和粉彩的创制。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表现:
机户和织工的关系: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出现繁荣的工商业市镇: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并且形成了大的商帮
复习旧知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背景:
问题: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②环境破坏,水土流失
③衍生社会问题与危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例题讲解
1(2021·眉山)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2.(2020·广东)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士丧失
C.农业全面意退 D.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B.测底解决温饱问题,不符合题意;C.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
解析:依据材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可知小农经济的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全面衰退。 ABC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经济结构变动是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C
D
例题讲解
3.(2021·苏州)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案:(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复习旧知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背景:
清初沿用明朝的官制,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利,严重阻碍了中央集权
时间:
雍正年间,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特点:
陈设简单,人员精少;办事效率高;高度机密
职能: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实质:
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权力的集中
复习旧知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文字狱
目的:
巩固清廷统治
措施:
尊孔读经;检查书籍,实行毁书、禁书
危害:
①造成了社会恐怖;②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③社会缺乏创新,阻碍了社会进步
材料一:今之文人,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看景,未必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集》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谁知相应寥寥,只得作罢。
材料:清代的文字狱多因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发难.这显然是由于身为少数民族的清廷统治者,对数量巨大、文化悠久的汉民族的恐惧.清代帝王认为,汉人的民族意识一日不消灭殆尽,清廷的统治一日不得巩固.——《中国文化史》
复习旧知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盛世危机
表现:
表现之一:官场腐败;表现之二:军备松弛;
表现之三:财政危机;表现之四:土地兼并严重人民困苦
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根本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影响: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马戛尔尼
例题讲解
1.(2021·岳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2.(2020·遵义)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
A.国家完全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
B.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C.统治者惧怕沿海反清势力与国外势力勾结,危及清朝统治
D.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对外交流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A正确;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说明了皇帝独掌朝政,BCD与题意不符,故错误。故答案为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因而清政府实行了闭关政策,B说法正确,不合题意,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项国家完全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表述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A
A
例题讲解
3.(2020·青海)中国文明史历经近5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读后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在秦朝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表现:实行皇帝制(或设立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统领的中央政权的中央政权机构)和郡县制(或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
(2)起草诏令,加强皇权,提高效率,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商讨国是,提出对策建议,起草谕旨
复习旧知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原名《石头记》,曹雪芹生前定稿了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概况:
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其阅读角度主要包括:联系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读;联系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来读;联系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来读;联系封建社会的政治关系来读;联系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来读。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把这部小说当作了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来读的。 ——毛泽东
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
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炼 艺术水平高+思想性强
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
《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复习旧知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昆
曲
明朝万历末期,昆曲有了较大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概况:
特点:
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充分的艺术享受。
代表作: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衰落:
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从2001年列入非遗名录,到逐渐打开市场,昆曲正远离“博物馆艺术”阶段,逐步实现其活态传承。昆曲的老树与新芽,传统与时尚,保护与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正焕发出的青春活力。
复习旧知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京
剧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等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概况:
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得到皇室支持,经过表扬艺术家们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政治上
国家大统一,政治稳定。
经济上
工商业市镇繁宁发达,导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科技上
明清两代书坊、印刷业迅速发展。
文化上
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清代大兴文字狱),实际上激起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和反抗。
例题讲解
1(2019·深圳)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历史文化名人出现最晚的是( )
A.曹雪芹 B.玄奘 C.王羲之 D.苏轼
2.(2019·扬州)明清之际,随着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学领域出现了( )
A.倡导平等民主的政治思潮 B.适合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
C.融合众多艺术手段的京剧 D.图文并茂的农业科技著作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属于清朝的文学家,A选项符合题意玄奘是唐朝的高僧,B选项排除。王羲之属于魏晋时期的书法家,C选项排除。苏轼属于宋朝的文学家,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解析:本题用排除法最为简单。题干问的是“文学领域”出现了什么?A项说的是政治方面的,并且倡导平等民主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可能的。 C项说的是艺术,D项说的是科技。故A、C、D三项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
A
B
例题讲解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小诗
材料二 某古典名著中有这么一段对话:佛祖……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1)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小诗蕴含的深刻含义的
(2)材料二对话选自哪部小说
(3)在材料二小说中,作者借助神话故事反映人间现实。你认为“佛祖”和“大圣”分别代表了什么 孙悟空的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你认为这部小说有什么不足之处
答案:(1)不能将《红楼梦》简单地看作爱情小说来读,应该通过小说的描写,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中领悟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西游记》
(3)“佛祖”代表封建统治者,“大圣”代表不甘遭受压迫的下层人民。反映了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书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论等思想。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