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广东省物理精准系列复习测试卷(中考模式)
专题一 声和光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力敲打放有纸屑的鼓面,鼓发出声音是因为鼓面上的纸屑在振动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C.拉紧小提琴的琴弦能够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在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2.小红同学周末经常利用微信与爷爷奶奶进行语音聊天.关于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红能分辨出爷爷和奶奶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响度
B.调节手机的音量按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手机中传出的爷爷说话的声音和小红说话的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D.小红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
C.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D.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4.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来定位 B.防噪耳塞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声纹锁依据音调来辨别主人的声音
5.下列选项中,可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的是 ( )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B超诊疗
6.下列关于甲、乙两图中的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甲:小孔成像 乙:桥在水中的倒影
A.甲图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 B.甲图说明利用小孔只能成等大的像
C.甲图和乙图中的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解释乙图中的情景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
7.关于如图所示的几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图丙中,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图丁为远视眼,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8.下列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B.物体在阳光下有影子
C.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 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
9.关于光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矫正近视眼需要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制成的 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雨过天晴后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D.光是一种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10.如图所示,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所成的像可用光屏承接 B.实验中所成像的大小会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C.该实验需要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 D.多次进行实验,主要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
11.如图所示的光学元件中,成像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12.当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光屏上像的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仅将凸透镜移至60cm刻度线处,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D.仅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光屏上模糊成像,这种情况类似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13.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小科把发光物“F”置于离凸透镜13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
A.、放大 B. 、放大 C. 、缩小 D. 、缩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9分.
14.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人们能够区分小提琴与钢琴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音具有________
1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频率为256Hz的A音叉和频率为440Hz的B音叉中,________(选填“A”或“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16.如图,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17.唐代高骈写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看到“绿树”是因为树叶________(选填“反射”“折射”或“吸收”)绿光;“倒影”是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18.一束光在空气与某透明物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其光路如图所示.界面上方为________(选填“空气”或“透明物质”),反射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_
1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要选用较薄的________(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进行探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在每次找准像的位置后,都用A、B、C、D四点作标记(如图所示),若每次实验都能满足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则可得出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0.视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镜贴近眼睛,观察远处的房屋,看到一片模糊的景象,这是因为来自远处房屋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选填“前”或“后”)方;如图所示,他又伸直手臂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了房屋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1.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中心15c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现将该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调节光屏,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________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22.如图所示是某款“小屏变大屏”装置,应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使用时,把手机放在后置支架上,手机到屏幕的距离为15cm,在屏幕前方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这与__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所成像为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由此可推断,该装置的焦距f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cm.
23.如图所示,A点是某同学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的地方.若眼球的位置不变,把A点向远离眼球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晶状体不能自动调节的情况下,A点的像将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这就是________(选填“远”或“近”)视眼的成像原理,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三、作图题:本题7分.
24.(1)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所示,在清水池底水平放置一平面镜,一束光射向水面上的A点,经水面折射和平面镜一次反射后射向水面上的B点,请作出该过程的光路图.
(3)如图所示,点光源(图中未画出)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请画出:
①光线EF的入射光线; ②光线EF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4分,第26、27小题各7分,共18分.
25.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1)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上表.比较r和i,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2)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_的.
(4)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26.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1)实验中蜡烛B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进一步测量A、B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
(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采取________(选填序号)的措施.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实验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C.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只减小蜡烛A的高度进行实验
(3)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4)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进行实验,图乙中字母形状的光源,最合适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27.小海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为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
(2)移动蜡烛与光屏,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如图甲所示清晰的像,此像为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为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所成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实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
(4)他由实验数据画出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乙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是cm;凸透镜位置如图甲所示,蜡烛位于10cm刻度处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五、综合能力题:本题7分.
28.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途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调整音叉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b甲所示.
(2)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保持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不变,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b乙、丙、丁所示.
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
(1)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使其________发声,且应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比较图b的乙图与甲图,发现声波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________作用,相当于一个透镜”.比较图丁与图甲后,发现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________作用。由此可见,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3)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生物体组织在激光照射下,会因升温膨胀而产生频率高于20000Hz的________声波,生物医学上通过特殊介质和装置使这种声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纯光学成像不足,更加有效地进行病情诊断、跟踪和治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C D A C D C C D C C C A
1.C【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发出声音是因为鼓面在振动,故A错误.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错误.拉紧小提琴的琴弦可以使琴弦振动变快,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正确.减弱声音有三个途径: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在道路两旁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2.C 【解析】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小红分辨爷爷和奶奶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A错误;调节手机的音量按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错误;小红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错误.
3.D 【解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错误.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C错误.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D正确
4.A
5.C
6.D 【解析】题图甲中的小孔成像现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A错误;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大小与物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可能成缩小的、放大的或等大的像,B错误;题图乙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要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C错误,D正确.
7.C 【解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倒立的实像,A错误;漫反射的光线虽然杂乱无章,但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错误;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形成的,正确;题图丁为正常眼睛看近处物体时的情形,人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D错误.
8.C 【解析】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时折射而成的,A项错误;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项错误;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主要是因为光在玻璃幕墙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项正确;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D项错误.
高分技法
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的判断技巧
(1)“眼、物”同质:如看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时,人眼、物体都在空气中,而像在水中,即为光的反射现象,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发生了反射
(2)“眼、物”异质:如在湖边观察水中的鱼,人眼在空气中,鱼和鱼的像在水中,此时看到的鱼的虚像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
注意:若是“眼、物”同质,但是二者之间有透明的水珠、透镜等,也会发生光的折射
9.D【解析】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故A错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错误;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可见光、不可见光都属于电磁波,光可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D正确.
10.C 【解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A错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故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会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B错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应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正确;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多次进行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D错误.
11.C 【解析】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选C.
12.C 【解析】由题图可知,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时,物距u小于像距v,此时2f>u>f,v>2f,即2f>20cm>f,30cm>2f,解得15cm>f>10cm,A错误;此时烛焰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B错误;仅将凸透镜移至6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30cm,像距等于2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可再次成清晰的像,C正确;仅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物距增大,像和像距都变小,像成在光屏前,这类似于近视眼的成像情况,D错误.
13.A 【解析】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A.
知识拓展
因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所以凸透镜成实像时,像和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14.振动 音色 能量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通过音色来辨别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音具有能量.
15.振动 B
【解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因为B音叉振动的频率高,故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16.音色 空气 响度
17.反射 等大 虚
【解析】人看到“绿树”,是因为树叶能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楼台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
18.空气 40° 20°
19.玻璃板 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DO=AO(或CO=BO)
【解析】选用较薄的玻璃板,能方便确定像的位置;由题图可知,要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若DO=AO或CO=BO,则说明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20.前 倒立 实
21.缩小 照相 不能
【解析】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中心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该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由题图可知,物距u=50.0cm-10.0cm=40.0cm,u>2f,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之一是照相机;将蜡烛移到40cm刻度处,u′=50.0cm-40.0cm=10.0cm,u′22.放大镜 虚 大于
【解析】该装置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该装置的成像原理与放大镜相同;手机到屏幕的距离为15cm,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合故物距要小于焦距,即焦距f>15cm.
23.前面 近 凹
【解析】眼球的位置不变,把A点向远离眼球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物距变大,在晶状体不能自动调节的情况下,像距变小,则A点的像将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这就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可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4.(1)(2分)如图所示.
(2)(3分)如图所示.
(3)(2分)如图所示.
【解析】(1)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在玻璃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大小为40°,据此在空气一侧作出反射光线.
(2)依题意,光经A点折射人水中后继续向平面镜方向传播,再经平面镜反射后过B点.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先作出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A′,然后连接A′B,其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反射点O,OB即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再连接AO,AO即为光经A点发生折射时的折射光线;最后根据光的传播方向标上箭头.
25.(每空1分)(1)等于 (2)同一平面内 (3)可逆 (4)漫反射
【解析】(4)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6.(每空1分)(1)不需要 相等 相等 (2)B (3)能 虚像 (4)F
【解析】(1)实验时应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可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改变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择不对称的字母F.
27.(每空1分)(1)在同一高度 (2)实 靠近 变小 (3)下 (4)10 照相机
【解析】(1)要使烛焰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就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由题图甲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为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减小像距,所成像将变小.
(3)实验中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
(4)由题图乙可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满足“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为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则焦距为10cm;蜡烛位于10cm刻度处时,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8.(每空1分)(1)振动 相同 (2)变大 会聚 凸 发散 (3)超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应该敲击音叉,使其振动发声.同一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在传播时频率不变,音调不变,音色也不变,声音的会聚和发散会导致其响度发生改变,因此实验中应该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比较声音经过装有不同介质的气球后的响度变化.
(2)由题图b可得,声波通过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时振幅比通过装有空气的气球时的振幅大,所以响度变大,说明声波被会聚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相当于“凸透镜”.比较题图丁和甲,可以发现声波通过装有氢气的气球后振幅减小,响度减小,说明声波被发散了,即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发散作用.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