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 *蜀相)3.2 *蜀相《书愤》群文阅读课件(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 *蜀相)3.2 *蜀相《书愤》群文阅读课件(3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1:0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蜀相》
杜甫
3
一、读标题
二、读作者
三、读注释
四、读诗句
诗歌四读
一、读标题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白帝城托孤
二、读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1.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公元763年)。
3.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1、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2、后期作品则多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及抒发个人壮志未酬的情感。
三、读注释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读背景
5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读背景
6
1、反复诵读,整理感知
感情基调?
伤感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捕捉关键词,揣摩诗歌大意
四、读诗句
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一品
8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9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
10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析一析
11
答:①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②绿草映照台阶独自葱翠,春色明媚,隔着树叶的黄鹂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
③作者寓情于景,由于自己心中所景仰的人已不在,春色虽好,无心赏玩,以此来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思之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1.释字义 2.阐句意。3.析效果(答手法或思想感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15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不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物虽好,但是作者无心欣赏。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6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1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准确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2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22
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澿
23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24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主旨
25
杜甫
《蜀相》
《书愤》
比较鉴赏
【目标呈现】
1.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通过《蜀相》《书愤》两首诗比较,感受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掌握比较诗歌阅读的方法技巧。
3、通过比较阅读,鉴赏不同诗人相同主题诗歌的异同,以及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内容和风格的不同。
4、反复吟诵,吟咏诗韵,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镇州通判,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这首有名的七律《书愤》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三:置身诗境
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倾力报国,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首联对比
陆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杜诗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陆诗
颔联对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杜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陆诗
颈联对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杜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陆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这句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尾联对比
【目标检测】
比较《蜀相》和《书愤》,从感情、风格和表现手法三方面,说明有什么异同。
背景(知人论世):
杜甫颠沛流离,流落到异地,寄人篱下。
陆游遭受贬谪,但是此时又重新被任用。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分析
1.诗歌情感: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情感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和二四两联叹惋) 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 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3)表现手法:
《蜀相》
先叙事、写景,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
《书愤》
先忆过去,再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不同点分析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