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静 夜 思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流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这首诗选自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课。
本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思乡曲。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第一学段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都可能会背这首诗,但是正确的朗诵和领会诗的意境则需要课堂上老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读“夜、思 等生字,会学 前 低 等六个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课文信息做出简单推断,想
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教学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
的节奏和韵味。
教学 难点: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
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
思乡之情。
二、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法:学生找出景物,带着古诗中的景物去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1.借图创境,初识诗题。
2.整体读诗,认识生字。
3.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4.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5.走进意境,延伸诵读。
三、教学流程
重点环节介绍
1.借图创境,初识诗题
中秋赏月
李白
||诗仙
2.整体读诗,认识生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
课文讲解
在安静的夜里的思念。
诗题“静夜思”该怎么理解?
我会读
床
思
光
疑
举
望
sī
chuáng
guāng
yí
wàng
床头
木床
光明
阳光
怀疑
疑问
举重
抬举
远望
渴望
思考
沉思
jǔ
黑夜
夜晚
夜
yè
故乡
故意
故
gù
低
dī
低头
高低
巧记生字
易写错
前
低
dī
“前”的前两笔“八”字是倒过来的;
“低”的最后一笔不要丢掉点。
qián
巧记生字
多音字
思
sī 思考
sāi 于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3.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4.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静夜思
找出景物,带着景物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唐]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课文讲解
诗人看到了什么?
明亮的月光
诗人看到霜了吗?
“好像给地上铺了一层白霜”,所以诗人并没有看到霜,而是把月光想象成了白霜。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比喻
夜深人静
好像
课文讲解
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
抬起
由此想到什么?
低头思故乡
思念
抬头
低头
明月
思念家乡
见
景
生
情
5.走进意境,延伸诵读
床前明月光,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
疑是地上霜。
好像给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
抬起头看着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
低下头思念起故乡。
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在寂静的夜晚,诗人仰望窗外的明月想念家乡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拓展延伸
读一读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层次梳理
举头
静夜思
静夜之景
静夜之思
低头
明月
霜
望明月
思故乡
四、板书设计
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
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