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让小车运动起来
1
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垫圈的重力转化成绳子的拉力。
在地球上,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所有物体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温馨提示:
1、跑道超出桌面一小部分,保持挂线在滑轮上。
2、放置垫圈前,用手按住保持小车静止。
3、一个一个增加垫圈,记录 刚好 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垫圈数量,并派代表将数据汇总在黑板上。
4、实验完成后将材料放回盒中,将盒子放在桌子中间。
小组 垫圈个数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小车刚好运动起来的实验汇总表
2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实验器材
小车
绳子
垫圈
秒表
托盘
2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拉力大小
(垫圈个数)
10
20
30
不变的条件
起点、终点
小车
木板
绳子
……
温馨提示:
1、从同一起点出发,到同一终点结束。
2、依次加10个、20个、30个垫圈,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每次实验重复3次,及时记录。
4、实验完成后将材料放回盒中,将盒子放在桌子中间。
5、整理数据,发现结论,准备汇报。
3
汇报研讨
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一课时《让小车运动起来》
让小车运动起来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四年级
【教材分析】
《让小车运动起来》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1课。教科书由从古至今不同的车辆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小车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由此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让小车运动起来”。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通过了解各种动力类型的车辆,引出本课的主要任务——让小车运动起来;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垫圈和绳子,安装一个重力作为拉力的小车,并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在经过探究活动后,引导学生探讨力可以使物体启动或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四部分“拓展”环节,教科书以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为情境,帮助学生将小车的运动迁移到足球的运动,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静止。
本课围绕本单元“运动和力”的大概念,观察拉力对物体的作用。通过研究以垫圈的重力作为拉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用手挡住让小车停止、增加垫圈改变小车运动快慢几种运动现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到给物体施加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情分析】
小车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提出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也能想办法让运动的小车静止;对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较难将运动与力联系起来,对运动与力的关系是模糊的。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科学探究
1、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2、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难点:会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用实验数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小车、细绳、垫圈、托盘、滑轮装置、跑道、秒表、小车贴纸。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汇总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直接导入(5分钟)
1、出示简易小车,放在桌面上。
提问:此时的小车是什么状态?
预设:静止的。
2、揭题。
追问:你能用简单的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吗?(板书: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上台演示。
预设:①推;②拉;③吹;④斜面……
3、引导得出:
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需要力的作用,把这种力叫做动力。
二、探索观察,记录分享(30分钟)
板块一:利用垫圈和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10分钟)
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
提问:除了大家刚刚的办法,你能利用垫圈和绳子,让小车动起来吗?
学生思考讨论,展示想法。
2、出示实验简图,分析原理。
提问:启动小车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预设:垫圈有重量,会往下坠。
追问:有重量的垫圈为什么会下落?
解释:因为在地球上,垫圈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举例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教师举例示范,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表达
4、讨论阻力。
教师组装好小车,操作演示:将小车放到跑道上。(顺势提到“托盘”的作用)。
提问:小车在跑道上一直运动,最后会……?
预设:掉下去。
提问:每次做实验,小车都会掉,这样方便吗?
预设:用手挡住。
追问:每次都用手挡住,这样规范吗?
引导出:滑轮和夹子、轨道前端的挡板。
小结:装置能挡住小车运动,让小车停下来。
这种让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的力叫做阻力。
5、学生代表操作示范。
1个、2个垫圈都没让小车启动,一直放到小车刚好启动。
注意:(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数量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足够的动力才能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6、学生小组探究。
(1)预测。
(2)分组实验探究,完成后汇总数据。
教师组织简单小讨论。
(解决“为什么每组数据不同?”的问题,指向自然阻力。)
板块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20分钟)
1、提问:用这些数量的垫圈就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如果加更多的垫圈,小车的运动会如何变化呢?
预测:学生猜测垫圈越多,小车速度越快。
引导:在科学探究中,需要通过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而大家仅仅通过眼睛看到和猜测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严谨吗?准确吗?可信吗?
板书:垫圈越多,速度越快?
2、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学生发散思维,头脑风暴。
提问:这个实验中,我们改变了垫圈的数量(10个、20个、30个)。为了实验公平,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
①同一起点到同一终点(靠在挡板上);
②实验三次,选择合适的数据……
(2)出示视频。视频指导实验步骤。
①把跑道超出桌面一段距离。
②操作员在起点用手抓住小车车轮,另一位操作员放好垫圈。控制垫圈与托盘静止不动,方可启动小车。同时,计时员用秒表计时。小车到达终点,停止计时。
③每次实验做3次。
④依次放10个、20个、30个垫圈,用秒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整理数据,选出合适的数。
⑤将标有垫圈数量的小车贴纸贴在黑板的对应区域。
⑥最后,整理材料,完成记录单上的结论,做好汇报准备。
(3)指导如何汇总数据。
介绍汇总表,示范小车贴纸如何张贴。
(4)分发补充材料,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研讨小结,巩固新知(3分钟)
1、交流汇报。
提问:小车的运动速度与垫圈数量有什么关系,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生互动,相互补充。
2、总结:垫圈越多,重力越大,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3、提问:看一看全班的数据,是不是每一小组都支持“垫圈越多,速度越快”这一观点呢?
教师将原来板书的“?”改成“。”。
四、知识拓展,延伸课堂(2分钟)
1、出示气球,松手放飞气球。
提问:是什么力让静止的气球飞起来的呢?这个力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进入明天的学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