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3 12:01: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积累,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赏析能力,因此,在九年级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在点拨与补充,将课堂充分留给学生。不过,由于学生的学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明确。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的第一首。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名篇,选取的词作均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渔家傲 秋思》写塞外秋景、军中苦乐,刚劲峭拔,自然浑朴,是豪放词的代表。
三、设计思想
学习本单元的词,需要把握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让学生感受节奏、韵律之外,着重通过赏景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品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理解作品大意。
(二)引导学生赏景悟情,体会作品通过景物传达出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提高担当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赏景悟情,体会作品通过景物传达出的情感。
(二)通过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提高担当意识。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词作,并根据课下注释内容理解大意。
七、预设过程
(一)导入
课前两分钟,自读《词四首》,直接导入。出示学习任务,指名读,提示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直接导入,简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朗读解意
1.读准字音
sài zhàng yān lè qiāng mèi
塞下 千嶂 燕然未勒 羌管 不寐
2.读好节奏,把握感情基调,体会作品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提示:本首词分两片,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只在每片第三句下嵌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押“i”的韵。因为仄声韵密集,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在流畅中读出低沉压抑之情。
3.思考:词中哪个字能统领边塞景物的特点?词中通过描写景物展现了边塞的秋天怎样的特点?结合词句说说看。
明确:“异”
学生自主探究、分享,教师进行知识补充。
预设:(1)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去衡阳”“无留意”,雁毫无留恋之意飞往南方,这句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秋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特点。从词人的角度,也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雁,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雁,传说每年秋季南迁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因此而得名。雁,是传递信件的使者,有“鸿雁传书”为证。王湾《次北固山下》也写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希望雁能将自己的书信带到家乡。雁,还经常用来指代书信、消息。
(2)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显得无处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不只是看到的雁勾起了思乡之情,就连那无处不在的声音都在告诉作者,他已经远离家乡太远了。“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提示:①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南方的山有灵秀之气,北方的山则有巍峨之势,看山的感觉当然截然不同。
②读到这个句子,有没有想到另外一句类似的诗句?
知识链接:王维《使至塞上》有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选取了“大漠、烟、长河、落日”这些意象。
“大漠”,一望无际,黄沙莽莽,荒无人烟。
“烟”,即狼烟:中国古代边防兵发现敌情时在烽火台点燃的烟火信号。一柱孤烟,单调醒目。
长河:“河”即黄河,雄浑、奔放、壮阔。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黄河横贯其间,蜿蜒不尽。
落日:日落西山,夕阳西沉。寓意人生迟暮,生命将逝,凄凉、沉郁。
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漠中,一股狼烟又高又直,冲上天空。黄河横贯整个大漠,蜿蜒不尽,一轮又大又圆的夕阳挂在山头。从意象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消沉的,悲凉的,但是,通过炼字,我们发现,作者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高昂、洒脱的情怀,描写的是雄浑阔大的大漠。诗句的意境是壮阔而雄浑的。
赏析古诗词,从意象和炼字角度分析,是很不错的切入点。
《渔家傲 秋思》中,也写到了“长烟落日”,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描述来写一写。
大片的烟雾笼罩着层峦叠嶂,暮霭生成,夕阳西沉,一座孤城矗立在空旷的大地上,紧紧地关闭着城门。
提示:“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坚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肃杀之气。词句透露出的意境则是壮阔悲凉。
(4)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来的声音凄切哀婉,边塞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羌笛与琵琶”等,都是为人熟知的。霜是寒霜,这在江南的同一个季节是没有的。突出了边塞的苦寒之特点。“羌管悠悠霜满地”,写的是夜景,时间上是上阙“长烟落日”的延续。
小结:本首词通过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些景物,表现了边塞秋天苦寒、萧瑟、荒凉的特点。
齐读词作,再次整体感知词作通过景物传达出的情感。
(三)悟情
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过“文学中有二质原焉,曰景曰情。”在《人间词话》中有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
感受着边塞不一样的荒凉的、肃杀的秋,听着凄厉的边和勾人心魄的悠悠羌管声,词人心中涌现的是怎样的情绪?下片中有一个字是这种情绪的外露——“泪”。其实早在题目中,作者已经将这种情绪传达给了我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秋思”——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预设:“愁”
板书:秋+思=愁 景
结合词句想一想,词人为何事而愁?
明确:家万里、燕然未勒。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与“万”,多么鲜明的对比。那一小杯浊酒,怎么可能载得动那么多的愁,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上册书学过的,之前还学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之后还会学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真是喜也是酒,悲也是酒,离也是酒,愁也是酒。中国文人的小酒杯里装着大乾坤。词人的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这是思家之情。
(板书:家)
(2)“燕然未勒”这个典故之前提到过。是跟大将军窦宪有关,窦宪“燕然勒功”是得胜而归,现在“未勒”,显然,是说功业未成,外患未除。 同样,也是对“家”的情感。只不过,这个家,不是小家,而是国家。现在驻守边疆战斗,是为了“家”的安宁,勒功的愿望,也是为了家的安宁。不只为自己,也为天下百姓。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词人的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忧国之愁。
(板书:未勒 战 安 思乡忧国)
(四)多角度体会“异”
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塞外秋景、军中苦乐,刚劲峭拔,自然浑朴,词学大师夏承烹认为其“下开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确为至论。呢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呢?下面,我们从写作手法上来探究一下“异”。
比如:观察视角的变化,从近望——远望,“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眼睛随着雁飞远,直到消失在天际,猛然才发现,暮霭生成,夕阳西下。
再比如:观景的感官有变化。视觉——听觉——触觉(冷)
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词作内容,找一找旁观者眼中的“异”,说说这样的“异”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观察视角有变化
仰视——环视——俯视
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
抬头望雁——环视(千嶂里)看全景——低头看霜
2.时间上有变化
夕阳——深夜
所闻、所见,均给人一种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安然熟睡,必然听不到,也看不到,只是,“人不寐”补叙一句原因——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3.色彩有变化
黄昏的橘红色或者橘黄色——深夜的黑
4.思考角度有变化
自己——征人
深夜,城中传出的抑扬的羌笛声,大地铺满寒霜。自己一夜未眠,征人吹笛,同样一夜未眠。由自己思及征夫,“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的不仅是将军,还有征戍来守边的战士。大将军为了操持军事,“朝如青丝暮成雪”,征夫常年在边塞征战,长久思念家乡,怎可能还是青丝满头?征夫们思家泪满襟,将军之泪又何尝不是拭去千行又万行。
“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其实是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守边将士的忧国思家之情。
5.思考深度有变化
思乡——忧国
6.思想上有变化
想回家却又不想回家——矛盾心理——家在万里之外,孤身一人驻守边塞,感受着边塞不一样的荒凉的、肃杀的秋,听着勾人心魄的悠悠羌管声,望着满地寒霜,不由得思乡之情愈浓。但功业未成,外敌仍在,国如果不国,家何其为家?不打胜仗,不能做归家的打算。
齐读全词,在低沉压抑的愁绪中感受守边将士们浓重的家国情怀。
(五)主旨探究
出示边塞民谣和西夏人对范仲淹的评价,出示:
1.边塞流传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2.西夏军中盛传“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思考:为何“燕然未勒”,久久不能建功?
提示:北宋治国政策为重文轻武。
“燕然未勒”与北宋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这首词,范仲淹是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在其中的,。但是,如果范仲淹总是心怀“愤懑”,那就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了。
出示范仲淹的边塞采取的措施,齐读。
这就是范仲淹,愤懑却不放弃,永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先天下之忧而忧”,有责任,有担当,此之谓大丈夫。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范仲淹这种不惧外力阻碍,一心为国、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
齐读全词,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丈夫情怀。
(六)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体会出边塞秋天苦寒、萧瑟、荒凉的特点;通过体会词人以及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体会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责任担当,家国情怀。
齐背全词。
(七)作业
在词作中增加适当的人物描写,扩充景物描写,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