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目录
CONTENTS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贰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叁
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习聚焦: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习聚焦: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学习聚焦: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
<
第
壹
章
节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打制的石器
穴居的生活
大量炭屑、哺乳动物化石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渔猎采集(不断迁移)
使用火(取暖、烤制食物)
使用工具
群居生活
对美的追求
材料: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平等,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当时的女性对于团体获得食物的贡献不说大于男性,至少也是同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男
农业的产生及其历史影响
渔猎采集
掌握、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农业、畜牧业产生
1万年前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采集者)
(生产者)
(迁移者)
(定居者)
农业的出现是
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手工业诞生
材料: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字、音乐、数学、天文历法等逐渐发展起来
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告诉人们要备耕;
雨水:春如贵如油,春雨有用助于积肥;
惊蛰:用来提醒人们准备好要耕地种庄稼了准备好;
春分:冬麦返青要浇水;
清明:是种瓜植树的季节,水稻育秧要选好种;
谷雨:提醒人们杂粮播种苗圃枝接;
立夏:麦苗节节高,准备整田栽稻苗;
小满:要防治蚜虫麦秆蝇,预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稻田要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注意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肥料;
白露:冬麦播种好时节,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播种的洋芋要收回;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要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羊只牲畜圈修牢,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利用冬闲积肥料;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要想好收成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家里门窗要防寒;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丰富之后欢欢喜喜过个年;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
第
贰
章
节
甲骨文:来
外来的“麦”
不同地区典型的食物生产——中国篇
思考1:“麦”是外来的,它从哪儿来?
思考2:能例举我国本土生产的粮食作物?
思考3:我国饮食讲究荤素搭配,荤菜吃什么?
河姆渡猪纹陶钵
思考4(温故知新):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形态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源?
井田制(土地国有)→土地私有制
集体协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根源:铁犁牛耕的使用,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河姆渡出土的稻粒
史料阅读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
——东汉·崔定《政论》
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东汉时得到推广与普及。
“六畜”——马、牛、羊、鸡、犬、猪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希腊
古罗马
阿兹特克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大麦、小麦、橄榄、葡萄
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土地国有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使用奴隶劳动
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番茄、南瓜等
部分贵族私有;村社土地公有,每家的主人一块份地终身使用
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两年不耕作土地被村社收回
修筑水利工程灌溉
不同地区典型的食物生产——世界篇
西瓜
辣椒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多中心且独立发展;
具有多元性、多样性
不同地区典型的食物生产——世界篇
乌尔王家军旗(局部)
公元前1200年埃及壁画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印第安人农耕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统一性:世界古代各文明都以农业为基础
思考1:与世界其他地区农耕生活相比,古代美洲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思考2:世界各地古文明有何共通之处?
雅典人收获橄榄
多元性
多样性
第
叁
章
节
生产关系的变化
<
<
学思之窗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农业的产生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
产品剩余
原始农业
阶级产生
国家产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
阶级利益冲突
思考:恩格斯这段话描绘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新的社会分工→阶级进一步分化→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被形成中的私有制逐渐取代
认识:私有制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走向消亡。
奴隶社会晚期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小结:农业产生的历史影响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2.人类在生活资料上从纯依靠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3.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推动产品交换的产生;
4.物质的发展带来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5.农业的出现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知识;
6.农业的出现与发展还促进人类生产关系的变化,人类向阶级社会迈进,国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