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 初中语文二轮复习积累 题型六 文学文化常识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 初中语文二轮复习积累 题型六 文学文化常识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3 12: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型六 文学文化常识
题组一 各区模拟
1.(2021·历下区一模)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和“伛偻提携”中的“垂髫”“提携”均指老人。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D.“高”是古代常见的敬辞,如《范进中举》中的“高邻”便是对邻居的尊称。
2.(2021·历下区二模)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纪传体通史。
B.“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和“布衣之怒”中的“布衣”都指平民。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谪”“贬”也有此意。
D.古代在竹简上写字,以火炙烤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汗青”,后指史册。
3.(2021·历下区三模)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B.“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在“千里共婵娟”中指月亮。
C.“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吾日三省吾身”“策勋十二转”中的“三”和“十二”均为确指。
4.(2021·市中区一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持节云中”和“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节”都指符节,即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B.我国古代对有些年龄有特殊称谓,“志学之年”指十五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严”“令尊”是谦称,“贤弟”“贤侄”是尊称。
5.(2021·市中区二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如以籍贯命名的《柳河东集》,以作者的字命名的《王右丞集》,以官职命名的《范文正公集》。
B.伯夷、叔齐在商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C.儒家经典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6.(2021·市中区三模)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岱宗是泰山的别称。泰山位于山东泰安,是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C.成语多出自古代典籍,如“见贤思齐”出自《论语》,“刮目相待”出自《史记》。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7.(2021·槐荫区一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代指家乡。
D.古诗词中常见“节日”的身影,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的是元宵节。
8.(2021·槐荫区二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诊是第一步,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等。《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马生的一篇赠序。
C.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D.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遭贬谪。
9.(2021·历城区一模)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B.中国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中常用到谦辞,如称自己儿子为“令郎”,称自己家为“寒舍”。
C.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D.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0.(2021·历城区二模)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称谓不同,“而立、知命、弱冠、耳顺”是按照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B.“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C.足下,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
D.孤鸿是孤单的鸿雁,诗人常借其孤单悲凄的特征来抒情。
11.(2021·天桥区一模)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书”。
B.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中举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C.人们交流时常用谦辞和敬辞,如“鄙人”“贵姓”属于谦辞,“惠顾”“令尊”属于敬辞。
D.古代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山北为阴,水北为阳。
12.(2021·天桥区二模)国之重器的命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浪漫,它让看似高冷的科技,变得亲切而又熟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斗”是星宿名。
B.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命名为“鲲龙”,“鲲”是传说中大鱼变化的鸟。
C.全球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命名为“鸿雁”,“鸿雁传书”指代书信传递。
D.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寓意它像孙悟空一样具备火眼金睛探索茫茫宇宙。
13.(2021·长清区一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由“鲲”变化而成。“鲲鹏”寓意施展抱负,实现宏伟的理想,创造一番事业。
C.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D.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右,富者居住闾左。
14.(2021·长清区二模)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C.重九: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别称。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习俗。
D.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赏赐战功赫赫之臣。
15.(2021·高新区一模)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中常用“丝竹”指音乐,“风骚”指文学,“蛾眉”指女子。
B.“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辛弃疾、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语不惊人死不休”语出杜甫,意思是作诗或写文章不搜寻到惊人的妙语不肯罢休。
16.(2021·高新区二模)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甫”是对男子的美称,“万钟”指优厚的俸禄,“社稷”指国家。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孔子、孟子、庄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C.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耄老”指年老,“八十、九十曰耄”。
D.古代有谦辞、敬辞的区别,“家君”“拙作”是谦辞,“赐教”“劳驾”是敬辞。
17.(2021·平阴县一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重阳节”是每年阴历九月九日,在1989年被定为我国的老人节。
B.古代礼节中,“揖”指拱手行礼;“拜”指跪拜礼,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C.古代对年龄有特殊的称呼,如“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古代的“阴阳”可以表示地理方位,如“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18.(2021·平阴县二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富者和贫者分别居于闾左和闾右。
B.古时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C.“烽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评价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2021·莱芜区一模)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常用到敬辞、谦辞,用于自谦的词有“愚”“卿”“鄙人”等。
B.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礼记》。
C.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不惑”,六十岁称“耳顺”。
D.《诗经》中的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属于民间歌谣的是“雅”。
20.(2021·莱芜区二模)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赏菊花等习俗。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殿试考中者称“进士”。
D.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婵娟”代指月亮,“丝竹”代指音乐,“巾帼”代指女子。
21.(2021·济阳区一模)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是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七言”。
22.(2021·南山区二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B.“始龀”指七八岁的孩子,“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古稀”指七十岁。
C.古人将“水的南面,山的北面”称作“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南面”。
D.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史册等。
题组二 全国视野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现在竞赛中保住上次的冠军称为“卫冕”。
B.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孟夏草木长”,“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
D.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古琴常为桐木所制,“临歧理桐丝”中“桐丝”指琴弦。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B.习主席讲话时曾引用唐诗“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其中的“钧”与“锱铢必较”“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锱”“铢”“仞”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C.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鼎最初是炊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亦有变革之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长辈所起,“字”是十八岁成年时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
C.“梦回吹角连营”中的“吹角”指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D.“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写景、叙事,也可以谈论文学、政治;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等。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化干戈为玉帛”,是指把战争变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其中的“干”为防具,指盾牌,“戈”为武器。
B.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例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C.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红色代表忠勇侠义,黑色代表阴险奸诈,白色代表勇猛智慧。
D.雁在古代诗词中常带有思乡、思亲的感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8.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9.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晋太元中” 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 都是帝王的年号。
C.“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丝竹”泛指音乐。
D.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北面”。
B.《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在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C.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司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司马光,北宋史学家,编有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中的“布衣”指平民百姓,因古代没有官职的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以此代称。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史学和文学名著。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描写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和“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均指射箭。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云中”的“节”指符节,是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中的“元丰”是我国古代的“皇帝年号纪年法”,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则是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C.“拜手”和“稽首”是两种不同的跪拜礼。“拜手”是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到手上;而“稽首”则是跪下,叩头到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D.中国四大名楼是指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九江的滕王阁。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B.“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C.“布衣之怒”中“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敝人、白丁都有百姓的意思。
D.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八年级学生小芳想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建个微信群,最适合的群名选“豆蔻年华”。
B.“桃李”“烽烟”“巾帼”“丝竹”“布衣”分别指学生、战争、妇女、音乐、百姓。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家母贵姓?”
D.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晓风应该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B.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敬辞类如“贵庚”“令堂”“赐教”等,谦辞类如“敝人”“寒舍”“犬子”等。
C.我们日常读书、看报,有时会见到“子曰诗云”,其中“子”指孔子,“诗”指《诗经》。
D.谥号,是古代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品德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被称为“欧阳文忠公”,韩愈被称为“昌黎先生”。
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中“涕”在古代指鼻涕,并不是眼泪。古代把眼泪叫作“泗”。
B.岱宗,对泰山的尊称,又称岱山,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是我国的“五岳”之首。《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C.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生员,“相公”是对秀才的称呼,“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D.“翠莲向前来深深地道了三个万福。”“万福”,是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女子行礼的代称。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B.对联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应、平仄相协、意义相关,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C.古代表示任用提拔的说法有举、拜、陟,如“陟罚臧否”中的“陟”就是提拔的意思;表示降职的有迁、黜、贬、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的意思。
D.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些对吉祥如意的祝愿,比如画着梅花和喜鹊,人们就称为“喜上眉梢”,蝠借指“福”,葫芦借指“福禄”等。
参考答案
题组一 各区模拟
1.A 【解析】“黄发垂髫”中的“垂髫”指的是小孩,“伛偻提携”中的“提携”也指的是小孩。
2.A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3.D 【解析】“吾日三省吾身”“策勋十二转”中的“三”和“十二”均为虚指,并非确指。
4.D 【解析】“令尊”是尊称,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5.A 【解析】《王右丞集》是以作者的官职命名的,因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所以得名。
6.C 【解析】“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D 【解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的是中秋节。
8.D 【解析】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9.B 【解析】“令郎”是敬辞,称别人的儿子。
10.A 【解析】排序应为“弱冠、而立、天命、耳顺”。
11.C 【解析】“贵姓”属于敬辞,是询问他人之姓的敬语。
12.B 【解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大鱼名。
13.D 【解析】贫者居住闾左,富贵居住闾右。
14.D 【解析】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15.B 【解析】辛弃疾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6.B 【解析】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
17.D 【解析】“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18.A 【解析】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19.C 【解析】A.“卿”是敬辞;B.“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D.属于民间歌谣的是“风”。
20.A 【解析】A.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
21.B 【解析】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都是确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的“三”是泛指。C.“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八句律诗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不分联。
22.B 【解析】“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题组二 全国视野
1.B 【解析】案牍:官府文书。
2.B 【解析】“仞”是长度单位,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作一仞。
3.C 【解析】A.“射者中”中的“射”是指投壶游戏,与“六艺”中的射箭显然不同。B.“劳驾”“赐教”“见谅”为敬辞。D.“望日”“既望”颠倒了。“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
4.A 【解析】“金乌”和“曦和”是太阳的别称。
5.D 【解析】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6.B 【解析】“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时举行加冠礼后才起的。
7.C 【解析】白色代表阴险奸诈,黑色代表忠勇侠义,红色代表勇猛智慧。
8.D 【解析】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B.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C.“赏菊花”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9.C 【解析】 A.正月十五吃汤圆,八月十五吃月饼,两者均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B.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D.中秋节亲人团则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10.D 【解析】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11.B 【解析】A.“阴”在古代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汉阴”指汉水南面;C.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称“亚元”;D.《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2.D 【解析】“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游戏。
13.D 【解析】滕王阁在江西南昌。
14.C 【解析】“敝人”是对自己的谦称。
15.C 【解析】“家母”是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16.D 【解析】“昌黎先生”不是韩愈的谥号。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韩愈的谥号是“文”。
17.A 【解析】“涕”在古代指眼泪。“泗”指鼻涕。
18.C 【解析】“拜”指授给官职。“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右迁”指升职,“左迁”指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