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解直角三角形 (1)”导学提纲①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合理地选择关系式,用两条边解直角三角形,会用一条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
3.经历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 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
你知道该三角形中的下列边角关系吗?请你填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三边之间的关系: ;
(3)角与边之间的关系:(不只一个关系式呀!在下边的空白地方全部写出呀)②
2.观察1的各关系式,思考问题:你写出的每一个关系式中,涉及到几个量,已知几个量,就可以求出关系式中另外的量(课本中称为“元素”)?
二.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1.交流一中的2题.③
2. Rt⊿ABC中,∠C=90°
(1)已知=,=,求∠A ; ④(2)已知=,∠A=60°,求
(3)已知=2,=,求∠A; (4)已知=15,∠B =60°,求.
3.思考一下:怎样的情况下,选择正弦?选择余弦?选择正切?思考后与小组同学交流.⑤
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
1.Rt⊿ABC中,∠C=90°,=4、=8,求,∠A,.
2.点明“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⑥
3. Rt⊿ABC中,∠C=90°,=128、∠B =6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4. Rt⊿ABC中,∠C=90°,=1,∠A=37°,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精确到0.1, 其中sin37°≈0.60,cos37°≈0.80, tan37°≈0.75)⑦
5. Rt⊿ABC中,∠C=900,+=10,∠B = 45°,求.
四.自我评价,检测反馈: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质疑?
2 . 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判断下列算式的正误:
(1)=sin A ( ) (2) =tan A ( ) (3) =cos B ( )
3. Rt⊿ABC中,∠C=900,=12、∠A =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五.课外自评:
Rt⊿ABC中,∠C=900,∠A、∠B、∠C的对边分别为、、,=2,
∠A =30°,求、、.
六.教(学)后反思
“1.4 解直角三角形 (1)”导学提纲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①依据等式的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对于九年级的同学来说,已经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例如,依据关系式:sinA =,(1)“已知、,求∠A”,
(2)“已知、∠A,求”, (3)“已知、∠A,求”.选择是同样的一个关系式:sinA =.某个已知条件何所求结论简单互换位置,对解题思路并无大的影响.鉴于上述原因,将课本上的P15-18中两课时内容合并为一课时,适当时可增加一下练习巩固.
②角与边的关系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思考写出全部三角函数关系式,为下边选择关系式提供方便.教师可提醒学生:P15 (3)可写成如下形式,以便让学生清楚,解直角三角形时,有8个关系式可供选择:
sinA = 、cosA =、tanA =、sinB =、cosB =、tanB =
③、④对①的意图的贯彻,领会:关系式的选择是由已知条件何所求结论共同确定,④的(1)、(2)两小题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⑤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发展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将三角函数关系式的选择方法系统化.
⑥解题方法是关键,“解直角三角形”说法提出的早晚并不是太关键.
⑦避免学生停留在几何定理的运用上,而忽略了三角函数式子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