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二 语 文期末测 试 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8题,1、2、5、6、7、15题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使用答题卡的学校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僭越(jiàn)?? 惩罚(chéng)??? 瞭望台(liào)? 强颜欢笑(qiǎng)B.谂知(rěn)??? 媲美(pì)?????? 槲寄生(hú)??? 呱呱而泣(gū)C.倜傥(tǎng)?? 粗糙(cāo)????? 机械力(xiè)?? 悄无声息(qiāo)D.胚胎(pī)???? 濒临(bīn)????? 黑黢黢(qū)??? 沸反盈天(fèi)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听了温家宝总理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报告后,广大市民无不弹冠相庆。B.中俄双方14日在黑瞎子岛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祖国东北极从此金瓯无缺。C.近日,井冈山大学发生的两教师在国际期刊伪造70篇论文而被开除的“学术造假门”事件折射出中国高校众多芸芸众生的浮躁心态。D.“被代表”、“被就业”、“被上市”…… “年度汉字”入选字“被”字的用法与内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博,然而主流媒体不赞一词,他们说,“年度汉字”的评选,其实只是网民们自娱自乐的游戏而已。3. 为庆祝国庆60周年,某市举办“祖国万岁——国庆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根据语境在横线上为女主持人补写开场串台词。(3分)(男)今晚的神州大地,无论都市乡村,草原海疆,万家灯火绽放出最炫丽的美景!(女)????????????????????????????? ①?????????????????????????????????? (男)60年波澜壮阔的征程,我们一起走过;(女)?????????????? ②??????????????? (男)6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我们一起见证;(女)?????????????? ③??????????????? (合)亲爱的朋友们,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无论你在国内,还是海外,我们都要和你踏歌起舞,共同迎接祖国母亲盛大节日的到来。4. 根据要求,写出相关名著中的人物。(6分)(1)下面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分别源自名著中的哪个人物?①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①???????? ▲????????????? ②?????????? ▲????????? (2)引用后人诗评对书中相关人物或情节进行评点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特色,请根据下面的“诗评”推断出所评点的人物。①勉从虎穴暂屈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②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①???????? ▲????????????? ②?????????? ▲????????? (3)下面一段文字描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两个人物??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①?????????? ▲??????????? ②???????????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相州昼锦①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②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③ ,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④,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说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魏国公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② 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③大纛(dào):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④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冕: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5.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B.皆得易而侮之????????????????? 易:容易C.世有令德????????????????????? 令:美好的D.而夷险一节??????????????????? 节:气节6.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魏国公“令德”和“丰功”的一组是(3分)A.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B.高牙大纛 ,不足为公荣????????? 出入将相,勤劳王家???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措天下于泰山之安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铭彝鼎而被弦歌者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写世人以衣锦还乡为荣,是为下文赞颂魏国公做铺垫。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如“庸夫愚妇”在士人“困厄”和“得志”时所持的态度以及士人和魏国公对待“得志”的态度作对比,使文章叙事简洁,态度鲜明。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这是作者平生追求的志向。D.作者虽然没有登临昼锦堂,但曾读过魏国公的作品,对魏国公也充满了敬佩之情。8.把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译文:???????????????????? ▲??? ▲???? ▲????????????????????????????? (2)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译文:???????????????????? ▲??? ▲???? ▲????????????????????????????? (3)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4分)译文:????????????????????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 渔 夫白 朴黄芦岸白蘋渡口, 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 却有忘机友①。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 不识字烟波钓叟。【注】①“忘机友”指与人友好相处的动物。(1)“黄芦岸白蘋渡口, 绿杨堤红蓼滩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 ▲???? ▲????????????????????????????? (2)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感情?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6分)????????????????????????????????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 (《庄子?逍遥游》)(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用之所趋异也。(《史记?报任安书》)(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4)???????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5)???????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6)西风紧,北雁南飞,?????? ▲?????????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7)沉默呵,沉默呵!?????? ▲????? ,?????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1~14题。春归燕园①季羡林 凌晨,在熹微的晨光中,我走到大图书馆前草坪附近去散步。我看到许多男女大孩子,有的耳朵上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收音机和一本什么书;有的只在手里拿着一本书,都是凝神潜虑,目不斜视,嘴里喃喃地朗诵什么外语。初升的太阳在长满黄叶的银杏树顶上抹上了一缕淡红。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面对着那一轮真正的太阳。我只感觉到满眼金光,却分不清这金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了。黄昏时分,在夕阳的残照中,我又走到大图书馆前草坪附近去散步。我看到的仍然是那一些男女大孩子。他们仍然戴着耳机,手里拿着收音机和书,嘴里喃喃地跟着念。夕阳的余晖从另外一个方向在银杏树顶上的黄叶上抹上了一缕淡红。此时,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同西山的落日比起来,反而显得光芒万丈。眼前的情景对我来说是多么熟悉然而又是多么陌生啊! 十多年以前,我曾在这风景如画的燕园里看到过类似的情景。当时我曾满怀激情地歌颂过春满燕园。虽然时序已经是春末夏初时节,但是在我的感觉中却仍然是三春盛时,繁花似锦。我曾幻想把这春天永远留在燕园内,“留得春光过四时”,让它成为一个永恒的春天。然而我的幻想却落了空。跟着来的不是永恒的春天,而是三九严冬的天气。虽然大自然仍然岿然不动,星换斗移,每年一度,在冬天之后一定来一个春天,燕园仍然是一年一度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然而对我们住在燕园里的人来说,却是“镇日寻春不见春”,宛如处在一片荒漠之中。不但没有什么永恒的春天,连刹那间春天的感觉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当时我惟一的慰藉就是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的两句诗: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坚决相信,春天还会来临的。 雪莱的话终于应验了,春天终于来临了。美丽的燕园又焕发出青春的光辉。我在这里终于又听到了琅琅的书声。而且在这琅琅的书声中我还听到了十多年前没有听到的东西,听到了一些崭新的东西。在这平凡的书声中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千军万马向新时代挺进的脚步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向科学技术高峰艰苦而又乐观的攀登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那美好的理想的社会向前行进的开路声吗?我听到的难道不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内心深处的声音吗?不就是春天的声音吗?眼前,就物候来说,不但已经不是春天,而且也已经不是夏天;眼前是西风劲吹、落叶辞树的深秋天气。“悲哉秋之为气也”,眼前是古代诗人高呼“悲哉”的时候。然而在这春之声大合唱中,在我们燕园里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在黄叶丛中,在红树枝下,我看到的却是阳春艳景,姹紫嫣红。这些男女大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巨大的花朵,一霎时开满了校园。连黄叶树顶上似乎也开出了碗口大的山茶花和木棉花。红红的一片,把碧空都映得通红。至于那些“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真的变成了红艳的鲜花。整个的燕园变成了一座花山,一片花海。 春天又回到燕园来了啊!而且这个春天还不限于燕园,也不限于北京,不限于中国。它伸向四海,通向五洲,弥漫全球,辉映大千。我站在这个小小的燕园里,仿佛能与全世界呼吸相通。我仿佛能够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摸到纽约的摩天高楼。书声动大地,春色满寰中。这一个无所不在的春天把我们联到一起来了。它还将不是一个短暂的春天。它将存在于繁花绽开的枝头,它将存在于映日接天的荷花上,它将存在于辽阔的万里霜天,它将存在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一年四季,季季皆春。它是比春天更加春天的春天。它的踪迹将印在湖光塔影里,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它将是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春天。???????????????????????????????????????? 1978年秋末冬初②【注释】①1962年,作者发表了《春满燕园》,“文革”期间因此文获罪而被下放。②1978年季老感觉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大不相同,新的春天已经来临,身心俱悦的季老便写了《春归燕园》。11.“眼前的情景对我来说是多么熟悉然而又是多么陌生啊!”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说既“熟悉”又“陌生”?(6分)?????????????????????????????? ▲??? ▲???? ▲????????????????????????????? 12.作者“在琅琅的书声中”听到了哪些崭新的东西?(4分)????????????????????????????? ▲??? ▲???? ▲????????????????????????????? 13.文章最后说“它将是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春天”,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艺术两角度简要说说你对“春天”的理解。(6分)????????????????????????????? ▲??? ▲???? ▲????????????????????????????? 14.对季老散文的评价,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派以北大博导乐黛云为代表,认为“季老的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真挚的感情”;一派以南理大张宗刚教授为代表,认为“言辞浮夸,抒情空泛,更多的是对时代、社会的盲目乐观”。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结合本文进行探究,并说明理由。(7分)???????????????????????????????? ▲??? ▲????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17题。一种解读的全新模式王剑冰? 舒晋瑜关于个性化解读历史的图书,近几年并不鲜见。在“旧曲翻新阕”的种种诉说中,傅剑仁解读的《从〈史记〉》出发》一书,以他军人的严谨与魄力、作家的叙述技巧和耐心、政法专家的使命感与远见,向读者展示了一卷另类的《史记》人生。傅剑仁先生是有大胸怀的,一般人是不敢触摸《史记》的。但傅剑仁很认真,他认真地读,认真地感受,认真地思考,而后有了认真的笔记,这可是做了一件不小的事情。我们总是从历史中渐进地获取智慧或者其他,傅剑仁所做的,是揭开常规思路下《史记》中各类人物的面纱,让我们发现隐藏着的另一副面孔。在关注历史细节中,傅剑仁通过不断的发现谨慎地提出主张。他并非单纯地继承和认同,相反,他无数次地质疑并反思,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寄托自己宏大的抱负。他的作品,主题是凝重严肃的,但基调却并非严肃不可逾越,传达出的是一种当代人的历史观与责任感,时时能让人警醒。从《史记》出发就是从文学和语言出发,从生命和使命出发,从思想和精神出发,从历史和文明出发。我还从这些篇章中看出了他的侧重,法理情理,法治人治,在他读《史记》的感怀中,我更多地看到了那闪烁于文字当中的人文关怀和同时代相对应的人性之光。支撑勇气的是什么?无私,而使之达到无私境地的则是学识。傅剑仁从人性的角度剖析历史,不断地以史为鉴,借以表达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存在的焦虑。在他不动声色的表述中,文字的灵魂和历史的厚重相互融合,每篇精悍的论述,都是个性迸发、独立而理性的剖析。从某个角度说,《从〈史记〉出发》可以看作是一部教科书,无论从政者、从教者还是普通读者,皆可从中获取一种视角,一种丰富,一种别样的诠释。读傅剑仁的文章,更多地是从中得到的启悟与提醒,那是昂扬上升的文气。从《史记》出发也就是从昨天的经验和教训出发,那么哪里是他的前行点呢,傅剑仁给我们的提示很好,只是“出发”,《史记》是我们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最好的出发点。如何评判《从〈史记〉出发》这部书可以见仁见智,但是相信这部作品至少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全新模式。我对思想者充满敬意,傅剑仁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让我们朝他看齐,一同出发。(选自《美文》2009年第5期,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学术浮躁的今天,大多数学者不敢触摸《史记》,但傅剑仁却能够认真地阅读、感受、思考并认真地做笔记。B.傅剑仁秉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传统,他揭开了常规思路下《史记》中各类人物的虚伪面纱,让我们发现他们隐藏着的另一副面孔。C.傅剑仁认为,《从〈史记〉出发》可以看作是一部教科书,无论从政者、从教者还是普通读者,皆可从中获取一种视角,一种丰富,一种别样的诠释。D.《从〈史记〉出发》一书,法理情理,法治人治,文字的灵魂和历史的厚重相互融合,每篇论述都是个性迸发、独立而理性的剖析。16. 文章标题为“一种解读的全新模式”,请结合全文内容写出傅剑仁解读《史记》的独特视角。(6分)????????????????????????????? ▲??? ▲???? ▲????????????????????????????? 17.文章最后说“我对思想者充满敬意”,请结合文本具体说说作者称傅剑仁为“思想者”的原因有哪些。(6分)??????????????????????????? ▲??? ▲???? ▲????????????????????????????? 七、作文(70分)18.“小”是与“大”相对的一个词,是指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影响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其实“小”还是个文化现象,所谓“小气”“因小失大”“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小不忍则乱大谋”……“小”这个词能引发你对社会、人生的哪些思考???? 请以“说‘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为议论文。
?
?
?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A(3分)(B“谂”音shěnC“悄”音qiǎoD“胚”音pēi)2.B(3分)(A“弹冠相庆”意为“一人当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用在此句不合感彩;B“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芸芸众生”意为“众多的平常人”,与上文“众多”重复; D“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用在此句与下文矛盾。)3. (3分)①今晚的神州大地,无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万里河山洋溢着最幸福的笑容!②60年繁荣昌盛的画卷,我们一起描绘;③60年春华秋实的收获,我们一起分享;(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4. (6分)(1)①阿Q ②圣地亚哥(或桑提亚哥);(2)①刘备 ②陆逊;(3)①(贾)迎春②(贾)探春(每空1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5.B(3分)(易:轻视,“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史记?高祖本纪》);穷:不得志,“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节:气节、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6. C(3分)(A项两句都不符合要求;B项两句都不符合要求;D项前一句不符合要求)7.C(3分)(不是“作者平生追求的志向”,而是魏国公的志向。)8.(1)本来知道把死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幼童等同起来是虚妄的。(3分,“固”、“一”、“齐”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2)就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3分,两个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季子”“买臣”是人名,不可乱翻译,语句不通酌情扣分。)(3)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来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乐,以沽名钓誉而自夸的行为是可轻视的。(4分,“刻诗于石”、“遗”、“矜”、“薄”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1)(4分)该句通过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意象)(2分)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田野风景图(2分)。(2)(6分)第一问: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喜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第二问:①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由自在的白鹭沙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渔夫(隐者)生活的向往。(2分)②对比。通过“刎颈交”与“忘机友”、“万户侯”与“钓叟”的态度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 (8分)(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 或轻于鸿毛;(3) 周公吐哺;(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5) 山河破碎风飘絮;(6) 晓来谁染霜林醉;(7)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每空1分)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11. (6分)①承上启下。(1分)作者通过既熟悉又陌生这一看似矛盾的语言紧承上文,并借此引出下文对十多年前场景的回忆,为春天的回归作铺垫。(1分)②熟悉是因为作者在十多年前曾在这风景如画的燕园里看到过类似的学生读书的情景。(2分)陌生是因为十年文革期间,因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认真读书学习的场景已很久不见。(2分)12. (4分)①听到了千军万马向新时代进军的脚步声;②听到了向科学技术高峰艰苦而又乐观的攀登声;③听到了美好的理想的社会向前行进的开路声;④听到了青年一代内心深处渴望学习的声音。(每点1分。)13. (6分)①象征着知识的春天。(1分)文章开篇即通过写散步时所见的学生读书的场景,表现文革后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暗示知识的春天已经到来。(1分)②象征着时代的春天。(1分)虽是深秋,但作者却从琅琅书声中看到如灿烂的春光般充满希望的新时代的到来。(1分)③全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春天作为一个“意象”贯穿全文。(2分)(只要学生能抓住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春归大地,言之成理亦可。)14. (7分)(1)同意乐的观点。(1分)①本文语言淳朴恬淡,不仅写出了春的美好景致,更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给人带来的朝气、希望与活力。景与情结合得完美之至。(3分)②本文感情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真诚的心灵:对自身命运起伏的反思、对祖国文化前途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热爱。(3分,意思对即可。)(2)同意张的观点。(1分)①本文看不到多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不到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怀疑精神,对“春天”的讴歌,实际上是对时代、社会的盲目乐观,属于讴歌新时代、新现象、新事物的应景之作。(3分)②本文过于直白的政治色彩,遮蔽了一位大师应有的文化视野,空泛的抒情,限制了其文字所应蕴含的博大思想空间。(3分)(考生有其它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酌情给分。)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15.D(3分)(A 错在“大多数学者”,原文是“一般人”,B曲解原文,错在“虚伪”; C不是傅剑仁的观点,而是本文作者的观点。)16. (6分)①军人的严谨与魄力、作家的叙述技巧和耐心、政法专家的使命感与远见;②关注历史细节;③从文学和语言、生命和使命、思想和精神、历史和文明出发;④从人性角度剖析历史。(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17. (6分)①在关注历史细节中,无数次地质疑并反思,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寄托自己宏大的抱负;②他作品的主题是凝重严肃的,传达出的是一种当代人的历史观与责任感,时时能让人警醒;③他读《史记》的感怀中闪烁着人文关怀和同时代相对应的人性之光;④以史为鉴,理性剖析,借以表达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存在的焦虑。⑤拥有大胸怀,有勇气研究和解读《史记》,做了开路先锋,具有典范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七、作文(70分)18.参考2009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的常情上说是值得荣耀的事,这点在现在和古代都是一致的。???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引导,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奔跑恐惧,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马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洋洋的表现,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范,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使后世荣耀而流传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来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夸的行为是可轻视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治理得如泰山般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彝鼎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