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文好题一半,花香蝶自来
——作文标题训练
如:
“工匠精神离不开专注和坚持”
“在教育上舍得下本”
“生活远比朋友圈精彩”
“二十四节气为世界展现中国之美”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坚持人民至上”
一、学习人民日报经典文章题目
如:
“工匠精神离不开专注和坚持”
“在教育上舍得下本”
“生活远比朋友圈精彩”
“二十四节气为世界展现中国之美”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
“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坚持人民至上”
一、学习人民日报经典文章题目
共同点:
有明确观点
有论述对象
有文采
(一)明确
议论文,这种文章的写作意图,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否定什么,要明确,要突出,而不能含糊其辞,莫衷一是。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读者希望的,就是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一眼就瞅准自己感兴趣的,而且哪怕仅仅看题目,也希望能了解到作者在强调什么。
(二)简洁
纵观刊载于《人民日报》上的精彩评论,题目短则像“不忘初心”这样只有四个字,长则像“别让‘凡事要趁早”放大教育焦虑’”含标点十五个字。而大多,则在七到十二个字之间。
这是一个极为科学的数字。题目,涉及内容,表明观点,蕴含态度,在这三个要求之下,不可能过短;而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探讨的内容不可能那么繁复,那么深奥,题目倘若太长,显得“头重脚轻”,又不可能过长。这就考验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其目的,就是要做到简洁。
(三)文采
拟一个能够吸引人的题目,势必面临“文采”的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这里。这就自然地涉及到各种手法和技巧的运用。
比喻。也就是将此物比作彼物。这种修辞是最常见的修辞,它能使题目变得形象生动,富于意蕴。
比如: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信仰是压舱石
对偶。对偶由两句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句子形成,它的句式整齐,语言凝炼,不但形式美观,而且还有音韵铿锵的效果。用对偶的手法构成的题目,也显得语气肯定,富有力量。
比如:
始于初心 成于坚守
守土有责 守土有方
与树为伴 以树为师
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议论文因为是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问题的提出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其中题目作为问句存在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它一般并不做结论,而是指出论述的对象或内容。
比如:
“‘活力中国’从哪里来”
“校服变美为何难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方并列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用在题目中间,或者能够突出作者的态度,给人深刻的印象;或者昭示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述内容。
例如:
“有我与忘我”。
“‘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
“‘快思维’与‘慢思维
引用。就是引用古今中外成语、诗句、格言等直接作为自己的题目。这样的题目,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富于启发,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比如:
“作之不止,方有不凡”。《资治通鉴》:“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疾风知劲草”。唐太宗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直臣。”
“饮其流者怀其源”,北周庾信的《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就是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先化解开来,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或者改变结构,或者嵌入己意,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推陈出新的方式,往往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
“为中华崛起而拼搏”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表达读书志向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为名利遮望眼——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
“安‘清贫’,乐‘正道’”, 化用成语“安贫乐道”。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就是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先化解开来,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或者改变结构,或者嵌入己意,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推陈出新的方式,往往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如:
“为中华崛起而拼搏”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表达读书志向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为名利遮望眼——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
“安‘清贫’,乐‘正道’”, 化用成语“安贫乐道”。
1.论尺子(2016全国卷2漫画:巴掌印和唇印)
2.浮沉不拂,珍珠难露(2018全国卷2“二战”战机维护)
4.逆向思维,大有可为(2018全国卷2“二战”战机维护)
5.不稼不穑,难成栋梁(2019全国卷1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6.人生在勤,不索何获(2019全国卷1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7.同呼吸,共命运(2020全国卷2演讲稿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8. 在大时代的浪潮中奔涌向前(2018全国卷1书信、观后感、演讲稿,青年一代追梦圆梦)
9.身处方寸,心纳四海。(2020全国卷1管仲公子小白)
10.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居安思危)
二、学习高考满分作文题目
三、学以致用
(一)对偶
考题回顾(201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追梦青春无怨悔,接力圆梦代代功
(标题紧扣材料,凸显中心立意)
——致2035年18岁青年的一封信
三、学以致用
(二)引用、化用
考题回顾(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标题即中心论点)
三、学以致用
(四)“的”字句
考题回顾(2019年北京卷题目①)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明韧性的光辉(标题即中心论点)
三、学以致用
(四)“让”、“把”字句
考题回顾(201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
(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点明观后感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