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9: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统编教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趣味导入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颁奖词,如上写道。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一项震惊整个世界的发现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又一份曙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01
PART
作者介绍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
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
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02
PART
人物故事
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03
PART
预习检查
1.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04
PART

目睹( ) 精髓( ) 相悖( )
砒( )霜 繁衍( ) 瑰( )宝
suǐ
bèi

yǎn
guī
预习检查
2.解释下列成语:
①毫无疑问:
②振奋人心:
③沧海一粟:
04
PART
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使人们振作奋发。
没有一点疑问,十分肯定。
预习检查
3.辨析下列词语:
04
PART
①衷心与忠心 ②启事和启示
衷心:由衷之心,指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情。 忠心:表示忠诚之心。 启事: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
启示: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
初读感悟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也可以按照小标题划分层次)
05
PART
文本解读
1.本文设立多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每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②每个小标题能简要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06
PART
文本解读
2.青蒿素药物的制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
①第一阶段,发现提取阶段。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并通过查阅《肘后备急方》,改变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抗疟效果提幅度提升;
②第二阶段,临床试验阶段。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
③第三阶段,分离提纯阶段。分离提纯,得到抗疟的有效成分。
④第四阶段,制成药物阶段。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
06
PART
文本解读
3.青蒿素的发现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明确:
①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治疗效果更加的显著且复发率很低;
②青蒿素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的特性为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机会。
06
PART
文本解读
4.屠呦呦团队取得青蒿素成药的卓越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
客观方面: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抗疟药物的客观需求;
②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方面的合作,并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06
PART
文本解读
4.屠呦呦团队取得青蒿素成药的卓越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
主观方面:
①屠呦呦童年时就有目睹民间中草药救人事例的经历,从小饱含对医学的敬畏和好奇,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有着对医学研究的热忱。
②积极尝试并大量翻阅古代文献,并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
③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积极开展临床试验;
④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科研精神。
06
PART
文本解读
5.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列数字,如“2000种中草药”,更加具体、真实;
②举例子,如“《肘后备急方》”,增强真实性;
③作比较,如“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高近十倍”,突出强调;
06
PART
文本解读
6.本文有哪些艺术特点?
明确:
①以第一人称讲述,更加的真实、自然。措辞准确、态度谦虚,也充分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医学者的人格魅力;
②在相对专业的知识介绍中,体现出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
③使用小标题,让庞杂的内容,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
06
PART
文本解读
7.学过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明确:
角度一:童年时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好奇心对于一个人将来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屠呦呦从小就饱有对中草药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为她后来能够坚定的选择中草药提取的科研方向种下了种子;
06
PART
文本解读
角度二:做人要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大爱之心,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涉及什么样的领域,要时刻记得人类是共同发展的整体,要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角度三:做事要脚踏实地,要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要有坚定的人生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不能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那么就把自己做的工作变成自己的一生挚爱,饱含激情的投入其中。
06
PART
延展阅读
“屠呦呦刷屏” 致敬科学家精神
毛建国
“屠呦呦刷屏”,其实是人们自发地向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其实是硬通货, 是这个社会的刚需。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披露,她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这则消息很快在网络刷屏。
07
PART
这段时间,人们普遍关注和谈论着科技创新。就连市场上一度吸足眼球的模式创新,其风光也被科技创新“抢走了”。科技创新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既要看到塔尖,也要看到塔底,也就是国民的科技素养,有多少孩子对科技感兴趣,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科技研究工作,而这显然离不开科普。
最好的科普,其实就是具有“硬核”的科技成果。正如现在,屠呦呦团队出了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触动。这其实是一个闭循环,一方面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就容易出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就会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这些年来,我们并不缺少一些重磅级的研究成果,只是社会关注度不够。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整个社会不能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价值导向,又怎么可能会有科技创新的蔚然成风?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刷屏。但在此后,有一条把屠呦呦与某明星对比的新闻,成功地抢了头条。其实人们不是反对明星上头条,而是担心只有明星上头条。娱乐不是问题,但当出现“娱乐至上”“娱乐唯一”时,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曾几何时,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几乎淡出了大众视野。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不是在实验室, 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他们也无意于走到大众面前。可是,当孩子的视线里长期缺少科学家的身影时,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大众媒体来说,除了要思考媒体责任,还要思考,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真的没有流量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屠呦呦刷屏”已然给出了答案。
流量有两种,一种是浅层次的,这是很多流量明星的擅长。还有一种是深层次的,有着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考量。很多时候,不是公众不需要深层次的内容,而是在所谓的“算法推荐”下,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正如这则屠呦呦团队最新重磅研究成果的消息,如果仅仅依靠算法,估计很多人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
“屠呦呦刷屏”才是该有的模样。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过去讲得更多的是科学精神,而这一次强调了科学家精神。“屠呦呦刷屏”,正是人们自发地向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其实是硬通货,是这个社会的刚需。
思考:文章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明确:
①社会要有正确的价值引领;
②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和展示科技成果,做好科普工作,培养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
小结
在抗疟面前,我们看到了屠呦呦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在科技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功勋人物的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保存一颗热爱科学的心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08
PART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