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上: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七上: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07 14: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川教版七年级教材《张骞通西域》 说 课新都一中实验校 张来君说课提纲一、说课程标准
二、说教材
三、说学生
四、说设计理念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说教法和学法
七、说教学流程
八、说课后反思一、说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二、说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秦朝的统一
秦末农民起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共5个学习主题,讲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本课所在的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本学习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作为本学习主题5课中的第4课,上承“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下启“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展现了统一国家初步发展的历史画卷:从政治上讲,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也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从民族关系上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推动因素,也为此后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把张骞的两次出使称为“凿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通西域”在本学习主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说教材三、说学生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也初步具备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2、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注意了层次性和学生自主性。 四、说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有方法
在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运用表格对比法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结果进行对比。
历史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历史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和我们并不遥远。 五、说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的能力,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尤其在某些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依据:课标、教材内容、学情、设计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确立(一)教学重点
1.西域的地理范围(狭义)。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教学难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况。
2、让学生理解在公元前2世纪时,交通、通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对西域几乎未知的情况下毅然出使西域,其任务之艰巨,行程之艰辛,影响之深远。五、说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六、说教法、学法1.问题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景教学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3.史料分析法:“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法选择及依据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与初一学生特点选择了:
?? 1.识图法、讲述法??? 2.问题探究法
在教学中,教法学法相辅相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的目的。 学法选择及依据七、说教学流程 用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学生生活中熟知的胡萝卜、大蒜、葡萄、黄瓜、核桃等导入。第一步:导入 七、教学流程葡萄园西域种植着许多独特的水果和蔬菜品种核桃树核桃胡葱(火葱)胡瓜(黄瓜)胡萝卜石榴花牧草之王—苜蓿[mù·xu]石榴 从身边熟知的歌,熟悉的水果、蔬菜引入,让学生感知生活就是历史,历史源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七、教学流程第二步:神秘的西域 本目讲述西域的地理范围、自然条件和民族状况。其中西域的地理范围是本课的重点,自然条件和民族状况的学习也将为下一子目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打下知识基础。因此本子目是学好这课的基础。所以,对这部分内容我分以下几步来处理: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且展示《西汉疆域图》,让学生找找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区分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以突破教学难点。2、展示阳关玉门关的图片,提问思考和阳关、玉门关有关的诗句。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提此问的目的:一是为了过渡;二是让学生意识到文史一家,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三是阳关、玉门关已处于边疆,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要用“神秘”二字来形容西域的原因,有利于后面对张骞出使西域行程之艰辛的理解。3、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以及新疆舞蹈图片,让学生对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直观生动的了解。 创设历史情境,为后面讲张骞通西域行程艰辛做铺垫。 这一目是全课重点,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张骞应征、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对此部分内容,我充分利用影像资料,采用历史情景剧表演、问题探究、表格对比、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突破。具体做法如下:第三步:张骞出使西域 七、教学流程 向学生展示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1、播放《汉武大帝》中匈奴入侵汉朝边境的片段。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从长安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壁图(敦煌壁画)2、请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设计历史剧(包含“张骞应征”和“长安送别”的历史片段),并把它表演出来。 “张骞应征”、“长安送别”历史片段呈现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初步感受到张骞迎困难而上、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通过表演模拟历史场景,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学生感悟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和运用课本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3、为了让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也为了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将制作ppt动态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一路上张骞会遇到暴风、暴雪、沙漠、雪山等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在学生看了动态ppt之后,提问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除了这些困难还会遇到哪些?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为后面讨论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做铺垫。 4、学生分组讨论: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你们觉得张骞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由张骞想到我们自己,一位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要成功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理解。在这种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而这也正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 通过提问:张骞这次出使有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呢?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呢?从而过渡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5、阅读教材思考并且完成表格: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分别是什么? 通过这种表格对比法,既培养了学生知识总结的能力,又要交给学生对比学习的方法。6、我们该如何评价张骞呢?活动:我为张骞颁个奖
让学生根据张骞的主要事迹为张骞颁奖,并写出颁奖词,在颁奖词中说明为张骞颁奖的理由。(比如感动汉朝)博望侯张骞塑像
?~前114年
字子文 西汉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 翦伯赞张骞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西汉著名冒险家、外交家
“凿空”西域,功垂史册的名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6、我们该如何评价张骞呢? 通过设计“我为张骞颁个奖”的活动,打破传统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教学方式,富有时代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张骞通西域在经济、政治、精神上的影响。引导学生概括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1)展示中原和西域在经济文化上交流的幻灯片7、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波斯风格的银豆“寿延年”织锦新疆轮台县汉代烽燧 在概括政治方面的影响时,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立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任何想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3)在概括精神上的影响时联系课后史海拾贝的《班超在西域》加以引导。《张骞通西域》视频 张骞通西域
一、神秘的西域
狭义:两关(阳关门关)一岭之间
1、西域的地
理范围
广义:狭义西域+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区域
2、自然条件和民族状况
二、张骞出使西域
(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板书设计
(三)评价张骞
(四)影响:经济、政治、文化
三、课后活动小结:板书设计七、说教学流程课后活动(任选一题) 1、绘制"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要求:图的尺幅大小、图例、路线、必标地--长安、葱岭、 大月氏人生活地)
2、历史小论文
浅议张骞通西域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学生的层次不同、阅历不同,对这节课的感受不同,兴趣点也不一样。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内容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做一个。 所设计的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对所学内容复习、强化的过程。活动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制作简单地图的能力,活动二旨在培养学生的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八、说教学反思 回顾整课的设计不只强调知识点,同时也注重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设计中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是完全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的。
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考虑到历史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选择了音乐、蔬菜、水果导入,考虑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因此运用了地理和语文知识。在教学中,采用了传统的讲述法,提问法,也运用了近年来流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进行了历史剧的表演,还运用了现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总体来说,教学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都比较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怎么不流于形式,合理而且有效的开展,这是自己在今后教学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方向。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预设是活的生成是活的谢谢!2、阅读教材“张骞通西域”一目,思考并且分组讨论:
① 汉武帝时,谁前去应招?他为什么毅然应招?(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出示幻灯片《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②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③ 他在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④ 他完成了预定任务吗?出使有什么成果呢?
⑤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张骞通西域》视频 通过这几个环环相扣的设问,让学生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通过对张骞一路上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和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两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理解,在这种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这也正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2)在概括政治方面的影响时,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从西汉开始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想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