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2008.12
(一)? 教材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从现实的角度看,这场战争时刻让国人警钟长鸣。历史问题现实化,现实问题历史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马关条约》签订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一、基础知识目标
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 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广大爱国官兵的顽强抵抗、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简介 教法主要有:讲授法
比较法
图示法
问题法
提示法 采用“一体两辅”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深入浅出。一、? 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1899~1946)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便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染红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作于1925年3月>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简述
<七子之歌-台湾>最后一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为何发出如此呼声?
用诗歌调动学生的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二、? 讲授新课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原因)
运用多媒体,显示关于日本蓄谋侵华的几则原始材料和课文材料,要求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岛国。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明治维新-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请思考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中存在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采用什么手段?世界亚洲中国中国东北蒙古朝鲜中国台湾日本大 陆政策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征韩侵华——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请思考:①“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些尝试?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从备战图表中看出: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不惜以“国运相赌”。1893.5,日本制定《战时大本营条例》,标志着侵华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①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
战争的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美国英国日 本支持支持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法国德国俄国支持不干涉“大陆政策”的出台(根本原因)日本:中国:欧美: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不干涉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避战求和”的政策(可乘之机)结论(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一个政策,两个阶段,四次战役.
运用图示法和提示法,在屏幕上显示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五次战役战场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天津大沽口威海卫荣成荣成湾成山角奉天 辽阳牛庄营口花园口九连城安州平壤元山汉城仁川牙山成欢驿岫岩旅顺山海关黄河中国朝鲜丰岛1894.7.251894.9.171895.1-21894.9.151894.9.17清军进军路线清军撤退路线日军进攻路线主要战役时间、地点鸭绿江黄海 渤海威海卫战役告急,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新建立的近代化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军败局已定管带林永升管带邓世昌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我亲眼看见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确定,他们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知耻而后勇想一想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结合战争中的史实,想一想中国遭 到 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甲午战前,约19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军舰吨位数居世界第9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前。清政府在20多年中用于建设和保障北洋舰队的全部投入,大约在3500万两白银,占当时的财政收入的2%。采购自英、德等国家的军事装备,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高级军官,用西方新式教育组建的海军部队,都使得清政府对中国军队(特别是北洋海军)的战斗力产生过很强的自信心。 但在甲午战争1894年时,日本已经慢慢赶超了北洋海军。清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1881年开建,即定远舰。全舰钢面铁甲,装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356mm,舷侧为305mm,装甲共重1461吨;装备四门305mm主炮,两门150mm副炮,三具380mm鱼雷发射管。号称“东亚第一巨舰”克虏伯305mm后膛炮
弹重(公斤):329(此处指弹丸重,发射药包不在内)
射速:1发/3分钟
有效射程:7800米
备弹:50发/门
?动力:水压 海战后伤痕累累(白框处)的镇远现保存于日本长崎哥拉巴公园内的定远舰舵轮被日本掳去的镇远305mm主炮炮弹,
至今仍陈列在日本,用以羞辱中国人旧式军队陆 战 毛瑟枪
1871年德军正式采用。清1883年试造、生产,运用广泛。
马梯尼枪
1871年英正式采用,清军1876年仿制、使用,质量与英式相当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甲午战争中,日军17万人,清军约25万。
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据日方统计,日军仅在平壤等地缴获大炮607门、枪7394枝、炮弹267万发、子弹7745万发;其后威海卫等地缴获不少。而日军仅消耗炮弹34090发,子弹124万发。无怪李鸿章惊呼“令我寒心”。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三
军
败
绩
割
地
求
和万
寿
无
疆
普
天
同
庆 原因有:
主观原因
1)政治: 极端腐败 2)外交: 避战求和 3)军事: 军备松弛装备落后
客观原因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列强的纵容和支持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落后
认识:启示:教训和启示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1.显示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图
2.应用提问法.提示法,引导学生分析《马关条约》 的内容和危害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允设厂:
赔二亿:允许开工厂,免收内地税赔偿军费白银二亿两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 列岛开四口: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思考讨论《马关条约》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① 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 赔款有什么变化?
③ 开放口岸有什么变化?
④ 免内地税和允许开工厂
反映了什么问题?不平等条约比较表(1842-1895)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内 容危 害割地增多破坏主权,刺激瓜分赔款增加 加重负担,控制经济开口深入侵略势力,深入内地设厂新增加深掠夺,阻碍民资最严重新阶段大大加深《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 “最”体现在哪里?
(2) “新”在哪里?
(3) “深”表现在哪里?
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阅读资料:①《马关条约》签定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
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请思考: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 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制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难点
1.采用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次明确《马关条约》的危害。特别是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要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同时引导学生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运用比较法:在学生完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影响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1、对中国:1)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2)激起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反割台斗争、维新运动迅速展开、革命运动逐步展开、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 。
2、对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加大对东亚的扩张。
3、对东亚和 国际关系1)中降日升、列强在华争夺加剧
----三国干涉还辽
2)列强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妄图瓜分世界的新阶段。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熊代表沙皇俄国
虎代表英国
肠代表德国
青蛙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沉沉酣睡我中华,
那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三国干涉还辽一是: 让学生分析:西方列强“战前支持侵略,战后干涉还辽”的矛盾态度的实质 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的余波有二方面:二是:
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让学生认识:捍卫祖国主权,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条件。实质是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各自需求,利益均等。台湾人民反割台 斗争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丘逢甲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刘 永 福“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钟理和武装起来的台湾人民三、巩固总结
运用图示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马关条约》的签订、内容和影响
余波:还辽、反割台四、练习反馈
一是:紧贴高考,做与本节相关的历年高考题;
二是:做课后思考题,巩固重点,且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
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3.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
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4.《马关条约》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
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它便利了日本大举向我国东北扩张经济势力
C.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阅读材料 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材料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 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水均益 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
——摘自《读者》(1)、阅读材料一,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来分析?(2)、材料二为什么说现在的日本却是离 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举例说明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3)、警醒的中国要做些什么?你认为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发展?(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如何做到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
二、如何通过课堂设计与教师引导,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施新课改理念。
三.近代中日的矛盾冲突与当前中日的复杂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是必要的 。
敬请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