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材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与西藏和平解放。“开国大典”一目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情况、庆典盛况和伟大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一目介绍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主要过程及其重要性。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一、教材分析目录 本课重点是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就积极筹备建立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空前团结,为新中国的建立出谋划策。1949年9月,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云集北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举行。经过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协商,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备。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的开国大典,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的盛大庆典也向世界宣告旧中国的结束,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难点是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二是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但是从开国大典这一历史史实的本身很难得出这一认识。其国内影响要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变化发展,从人民的政治地位、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中得出。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有限,对史实的了解不全,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不了解,是认识形成的最大困难。 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学生更难理解,因为学生对同一历史时期世界情况不了解,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世界各地人民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情况所知不多。目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开国大典比较熟悉,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目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2、通过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小组内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目录 三、教学目标 3、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并认识和平解放是最终目的,同时理解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4、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5、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目录 四、教学理念 1、纵向联系法。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制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3、分析法。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4、讲述法。 5、讲解法。 目录 五、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熟悉的国歌、五星红旗等新中国的象征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目录(二)、讲授新课 1、中国人民的政治协商会议 (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会议的内容、性质、意义。 (3)、引入本地德育资源——《熊亨瀚烈士墓》有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引导学生谈感想。 (2)、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会议的内容,意义。 2、开国大典 由《天安门广场》图片导入
学生阅读教材,讲述开国大典的过程。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开国大典盛大隆重的场面。
安排唱《国歌》的活动,向学生进行一次及时的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对比新旧中国的显著变化,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国际意义。目录(二)、讲授新课 3、西藏和平解放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 我们以怎样的方针解放西藏?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交流说明: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西藏为什么能和平解放? 4、知识的巩固: 围绕三个子目内容,设计三道填空题
课后拓展提升:目录 六、教学反思目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