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纬度wěi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栖息qī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俗语农谚 耐人寻味 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 凝神静听 不记其数 少见多怪
C.苍海一栗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 雅俗共赏 不胜玫举 昂首挺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C.本文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D.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5.对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⑧②④③⑤⑥⑦①
C.⑧③②④⑤⑦⑥① D.①②⑧④③⑤⑦⑥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7.提写生字词
8.提问: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二、合作探究
㈠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Ⅰ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标出有关词句。
3.本段的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Ⅱ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2.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3.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学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㈢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四、拓展延伸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五、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⑴销声匿迹:
⑵翩然: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 为什么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9.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 为什么 )
10.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诗歌。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1.A(B项“差强人意”的“差”应读chā,C项“翘首以待”的“翘”应读qiáo,D项“谚”应读yàn。)
2.A(B不计其数C沧海一粟D不胜枚举 )
3.B(“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C(《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5.C
6.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C.本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7.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翩然归来 孕育果实 簌簌落下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木荣枯 草长莺飞 农谚 仪器 刺槐 纬度 悬殊 连翘 天气晴朗
8.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㈠Ⅰ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先分后总 摹状貌 举例子
4.A
5.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Ⅱ1.“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2.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3.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 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㈡1.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㈢1.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⑴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⑶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⑷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四、例析: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清明前,开秧田
④ 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 蜘蛛收网天下雨
⑥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⑦馒头云,天气晴
⑧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五、1.B A C
2.⑴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⑵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 先分后总 摹状貌 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0.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纬度wěi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栖息qī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俗语农谚 耐人寻味 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 凝神静听 不记其数 少见多怪
C.苍海一栗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 雅俗共赏 不胜玫举 昂首挺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C.本文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D.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5.对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⑧②④③⑤⑥⑦①
C.⑧③②④⑤⑦⑥① D.①②⑧④③⑤⑦⑥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7.提写生字词
8.提问: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二、合作探究
㈠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Ⅰ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标出有关词句。
3.本段的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Ⅱ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2.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3.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学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㈢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四、拓展延伸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五、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⑴销声匿迹:
⑵翩然: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 为什么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9.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 为什么 )
10.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纬度wěi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栖息qī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答案A(B项“差强人意”的“差”应读chā,C项“翘首以待”的“翘”应读qiáo,D项“谚”应读yà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俗语农谚 耐人寻味 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 凝神静听 不记其数 少见多怪
C.苍海一栗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 雅俗共赏 不胜玫举 昂首挺立
答案:A(B不计其数C沧海一粟D不胜枚举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答案:B(“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C.本文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D.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答案:C(《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5.对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⑧②④③⑤⑥⑦①
C.⑧③②④⑤⑦⑥① D.①②⑧④③⑤⑦⑥
答案:C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案:D(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C.本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7.提写生字词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翩然归来 孕育果实 簌簌落下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木荣枯 草长莺飞 农谚 仪器 刺槐 纬度 悬殊 连翘 天气晴朗
8.提问: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合作探究
㈠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Ⅰ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标出有关词句。
答案: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答案:先分后总 摹状貌 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答案:A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Ⅱ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2.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3.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 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㈢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⑴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⑶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⑷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四、拓展延伸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清明前,开秧田④ 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 蜘蛛收网天下雨⑥柳毛开花,点豆种瓜⑦馒头云,天气晴⑧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五、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B A C
2.解释词语:
⑴销声匿迹:
⑵翩然:
答案:⑴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⑵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答案:A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答案:时间顺序 先分后总 摹状貌 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 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 为什么 )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0.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纬度wěi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栖息qī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A
chā
qiáo
yà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荣枯 俗语农谚 耐人寻味 俯首贴耳
B.离愁别苦 凝神静听 不记其数 少见多怪
C.苍海一粟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涵养水分
D.饱学之士 雅俗共赏 不胜玫举 昂首挺立
A
不计其数
沧海一粟
不胜枚举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A.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C.本文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D.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C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5.对下列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⑧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⑧②④③⑤⑥⑦①
C.⑧③②④⑤⑦⑥① D.①②⑧④③⑤⑦⑥
C
6.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本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7.提写生字词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翩然归来 孕育果实 簌簌落下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木荣枯 草长莺飞 农谚 仪器 刺槐 纬度 悬殊
连翘 天气晴朗
8.提问: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㈠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Ⅰ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标出有关词句。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先分后总
摹状貌
举例子
A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Ⅱ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2.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3.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 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㈢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作用: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⑶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
⑷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清明前,开秧田
④ 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 蜘蛛收网天下雨
⑥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⑦馒头云,天气晴
⑧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B
A
C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⑴销声匿迹:
⑵翩然: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动作轻快的样子。
A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时间顺序
先分后总
摹状貌、举例子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 为什么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 为什么 )
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0.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诗歌。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