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单元作文指导(二)
议论要言之有据
目录
学习导航
写作指导
范文点评
作文点评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明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之分。
2.学会搜集和正确地使用材料,保证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与观点一致。
3.综合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使议论言之有据。
写作指导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又包括具体事例和统计数字等。
(2)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道理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怎样才能做到议论言之有据呢?
1.使用材料时,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而非作者的杜撰,这样才能使人信服。
2.使用材料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同学们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比如可以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以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佝偻丈人专心承蜩、总统与黄包车夫做各自工作的例子为事实论据,还引用了《礼记》、孔子、朱子的论述作为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范文评点
谈诚信
诚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拥有诚信,一颗小小的流星,可以燃亮一片星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点缀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滴小小的雨滴,可以滋润一片土地……要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它可以破冰解冻……(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利用排比句点明了诚信的重要意义,使文章一开始就显出了气势。)
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财富。商鞅为推行新法,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招募百姓中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人,并许诺奖励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去移动这块木头。商鞅将奖励的金额提高到五十金后,有个人就去移木头了,商鞅马上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立木取信一事,使新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国也从此走上了强国之路。五十金即可换来如此巨大的效益,由此看来,国有信,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凝聚民众的力量,才能发展壮大,走向繁荣。(论证第一个分论点。通过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来论证诚信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论据很有说服力。)
诚信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美德,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无形纽带。“诚信为人之本。”
一个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待。著名作家池莉,有一次因电脑故障,已经完成的十几万字的文稿顷刻化为乌有,此时离交稿日期只差不到十天。若讲明情况,争取延缓交稿期限,编辑也会谅解。然而,池莉认为,失信无异于失节。于是,她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足不出户,昼夜不停地赶写书稿,人瘦了一圈,敲击键盘的手几近麻木,最终按期完成。出版社得知内情,为她的守信,更为她的人格所感动。诚信奠定了他们长期合作的基础。(论证第二个分论点。通过作家池莉赶写书稿的事例,证明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讲诚信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一个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称赞、尊重、亲近和信任。相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会慢慢变得孤立无援。“狼来了”的故事,也许只是一个寓言。然而,我们身边确实存在不少缺乏诚信的现象,如网络上各种假货泛滥,不少企业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这些个人和企业,也许能骗得了一时,但最终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过程更加完整、严谨。)
诚信像土,滋养心灵之土,为心灵之花提供营养,使之美丽绽放;诚信像水,和谐之树的生命之水,使之舒枝展叶,蓬勃生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携起诚信的“双手”,共同创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美好社会。(结尾点题。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意义。)
本文先提出论点——诚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然后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诚信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二是诚信对个人的意义。且在论证过程中从反面进行了强调,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文章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文章更富有文采。)
“先忧后乐”,令人景仰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本意是忧国忧民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这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不仅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大臣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国家主人翁的我们更需要。(运用递进句式开头,强调突出“先忧后乐”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中心论点。)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不乏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情怀的仁人志士。战国时代,列国纷争,战火连天,老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对此深感忧虑,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唐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有职无权,心情非常失落。但他同情人民疾苦,写出了《捕蛇者说》,揭露中唐苛征重税的罪恶,希望统治者关心民生。海瑞一生两袖清风,关心百姓,无论是饥荒还是水灾,都时刻奋战在一线,冲风冒雨,亲劳胼胝。近现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世界大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鲁迅先生忧虑国民精神的衰落,弃医从文,用他锋利的文笔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这些仁人志士,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僻处江湖,他们担忧的都是百姓,都是国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多个正面人物的事例,很好地阐述了“先忧后乐”的内在含义,并且使行文显得整齐而有气势。)
“先忧后乐”令人景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少数人口是心非,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东汉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室内杂乱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他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家之不忧,何以忧天下?
有的人天天嘴上说忧国忧民,其实连给自己、给家人一个安定的生活都做不到,这样的人怎么去安定天下?怎么去“忧”天下?(反面事例的引用恰到好处,很好地支撑了本段观点。)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范仲淹尚且具有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如今的我们更应如此。倘若人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来要求自己,并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富强,民族何愁不兴盛呢?(结尾突出强调“先忧后乐”的思想要付诸行动的观点。)
本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思路清晰。文章首先阐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言的意义,接着列举孟子、柳宗元、海瑞、孙中山、鲁迅等名人的事例,加以论证;再列举东汉少年陈蕃的反面事例,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行为,指出“先忧后乐”的时代要求,从而画龙点睛得出结论。)
作文点评
(2020·河南)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要有危机意识。什么是危机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危机是“潜伏的危险”“严重困难的关头”。而危机还可以这样理解:危+机——危险往往与机会并存,困难常常与希望相伴。所以,遇到危机时,要捕捉、创造机会化解危险,要怀抱希望克服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你经历过怎样的危机?你对危机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按文体要求作文。600 字左右。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对生活也有一些思考,当然也会有一些困惑和危机。能让我们感到危险或困难的危机是什么?有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业危机、成长危机,也有宏观层面的,如全球性环境危机、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道德危机、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等等。我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要回顾和记录那些美好的记忆、幸福的时刻,还应该时常回顾和思考遇到的危机与挫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步。
这个作文题目引导我们对危机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立意上,价值观取向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要深入到精神层面,关注人生的经历和心态上的成长蜕变。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论据,引用的例证要贴切准确,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