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第 三 单 元
目录
学习导航
达标训练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主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学做“大丈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高频考点 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指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分析文中蕴含的道理,是中考文言文尤其是议论性文言文常见的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选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2.选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达标训练
一、重点词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想要,希望
舍弃
超过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所以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按照这种方法
连词,表转折
使用,采用
连词,因此,所以
这种心
丧失
给
踩踏
同“辨”,辨别
益处
侍奉
同“德”,感恩、感激
同“向”,先前、从前
这种做法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B
【解析】A项,得到/同“德”,感恩、感激;B项,所以;C项,假使/使唤;D项,行走/行为操守。
B
【解析】A项,停止/已经;B项,超过;C项,这种/判断词,是;D项,舍弃/房屋。
二、句子翻译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文意理解
1.理解型默写。
(1)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有一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3)文中开头把“鱼”比作“____”,把“熊掌”比作“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___ ” ,生动地阐明了“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生
义
舍生而取义
A
【解析】是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观点。
D
【解析】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形象地引出了本文的论点,生动地阐明了“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不食嗟来的“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举例论证,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例证出现做铺垫。
(2)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四、类文阅读
A
【解析】句意:如果对某人说。
谓:对……说。
今 谓 人 曰/予 子 冠 履/而 断 子 之 手 足/子 为 之 乎
“义”是指道义、正义,是指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参考译文】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说:“君主您何必说要利益,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说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什么有利于我的家,士民百姓说什么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没有(哪一个)仁爱的人会抛弃他的亲人,没有(哪一个)忠义的人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说:“对。”
当初,孟子跟子思求学的时候,曾经问治理人民的方法以什么为先。子思说:“要先给他们利益。”孟子说:“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谈利益?”子思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百姓就无法安分,上不义,则百姓也尔虞我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臣司马光说:子思、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的好处,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着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C
【解析】句意:所以孟子对着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直:直接。
君 子 所 以 教 民/亦 仁 义 而 已 矣/何 必 利
观点:只谈仁义就够了,不必谈利益。
道理:仁义与利益交和,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
(2019·遂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参考译文】【乙】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他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同“披”,披散
于是,就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
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放手等事例)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解答“分析文中蕴含的道理”类题目,主要从以
下三个方面思考:
仔细分析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情感倾向,进而明确文中包含的道理。但文言文的题目有时是截取文章的第一句话,理解时需要联系整句话,甚至全文。本文便是这种情况。
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中作者观点与情感倾向的集中流露,其位置有时在文章开头,或直接提出,或分析归纳出来(如课文《鱼我所欲也》的中心句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有时在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中心。
找议论抒情句 写人的文章,往往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往往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往往由“景”及“情”,论述性文章的道理往往已经蕴含在其中。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往往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