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1 14: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10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 三 单 元
目录
学习导航
达标训练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达标训练
一、重点词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答应
施予,施加
恩惠

同“悦”,高兴
派,派遣
出使
同“措”
增广,扩充
轻视,看不起
只,只是
愤怒的样子
帽子
裸露
赤脚
碰,撞
吉祥
不祥
一定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道歉
明白,懂得
只,仅仅
因为
B
【解析】A项,对……说/是;B项,听说;C项,答应/表约数;D项,使……灭亡/同“无”,没有。
二、句子翻译
我(秦王)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文意理解
1.理解型默写。
(1)从全文看,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不说”→“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一空一词)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性格特点。
(2)文中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怫然怒
色挠
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3)文中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D
【解析】唐雎的态度不是谦恭,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3.简答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挫败秦王的?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接着,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2) 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秦王换地是假,恃强胁迫安陵君献地是真,也就是说,真正意图是吞并安陵。
(3)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很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例。
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四、类文阅读
【参考译文】秦发动军队兵临东周索要九鼎(国宝),周王为此感到担忧。颜率请求到齐国借兵援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想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我们君臣商量),(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给贵国。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齐(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为此感到担忧。颜率又去齐国,(对齐王)说:“周国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得以平安),愿意献上九鼎,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
齐王说:“我准备向梁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梁,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准备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借道楚)。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楚,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私下也在替大王为此事担忧呢。”齐王说:“您屡次来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齐王于是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A
【解析】句意:周王为此感到担忧。
患:担忧。
不 敢 欺 大 国/疾 定 所 从 出/敝 邑 迁 鼎 以 待 命
示例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诱惑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示例二: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
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匈奴抓住了他们,扣留了张骞十多年,赐给他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又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匈奴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的地方,(使)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天子)封为博望侯。
天子封张骞为中郎将,(让他)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D
【解析】句意:天子封张骞为中郎将。拜:授予官职。
留 岁 余/单 于 死/国 内 乱/骞 与 胡 妻 及 堂 邑 父 俱 亡 归 汉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①张骞是个有气节、爱国的人,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尽管结婚生子,还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并且想方设法逃回国;
②张骞是个聪明智慧的人,利用对匈奴地界的熟悉帮助军队及时得到补给;
③张骞是个杰出的外交家,奉命出使西域,促使汉朝与西北方向的国家互通往来。
3.读完选文,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骞?请给出理由。
(2020·兰州)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参考译文】【乙】太宗想派一个人出使辽国,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吕蒙正把一个人的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后来,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太宗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正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罢了。”他坚持说:“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谄媚而随便附和皇上的意思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走下朝堂后,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如吕蒙正的气量大呀!”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只,仅仅
出使
告诉
固执
A
【解析】A项,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介词,用,拿/介词,因为;D项,代词,那个/副词,难道。
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词严、据理力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