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20 曹刿论战
《左 传》
第 六 单 元
目录
学习导航
达标训练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高频考点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是另一个义项,即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辨析一词多义”,不仅是阅读文言文的必要前提,也是中考的常考内容。
常见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
达标训练
一、重点词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军队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靠
独自享用
遍及,普及
服从,听从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虚夸,夸大
实情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即使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类
跟随
起补足音节作用
大败
驱车追赶
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就,于是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倒下
D
【解析】A项,介词,凭、靠/动词,把;B项,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代词,代指齐军;C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连词,表承接。
B
【解析】A项,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B项,古今义相同,都是“作战,打仗”。C项,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D项,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D
【解析】A项,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B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C项,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下。D项,虽不能察,必以情: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虽:即使,古今异义词。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二、句子翻译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意理解
1.理解型默写。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认为,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C
【解析】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写得比较简略,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较详细。
3.简答题。
(1)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
③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3)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
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③有曹刿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四、类文阅读
【参考译文】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于是接着向东进发了。
A
【解析】句意:如果悄悄派兵前来。
若:如果。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北 陵/文 王 之 所 辟 风 雨 也/必 死 是 间/余 收 尔 骨 焉
3.秦师和蹇叔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蹇叔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秦师和蹇叔儿子的命运:秦师在崤山遭到晋国军队伏击,大败;蹇叔的儿子被俘。蹇叔的理由是:偷袭远方的国家,让军队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而且晋国一定会在崤山这个地方伏击秦师。
【参考译文】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用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冬天的时候,晋灭掉虢国。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
C
【解析】句意:晋军回师。
师:军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馆 于 虞/遂 袭 虞/灭 之/执 虞 公
3.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什么?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德”(或:“明德”“仁德”“重德”“重视仁德”等),是从宫之奇的话“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看出来的。
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4题。
【参考译文】【乙】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
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大败
日夜
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为国而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4.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A
【解析】B项,“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表述错误,对巴蔓子进行的是正面描写。C项,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
辨析一词多义时可运用以下方法:
(1)字音辨析法。读音不同,意思不同。例如,《桃花源记》中,“便舍船”的“舍”读“shě”,意为“舍弃,离开”,“屋舍俨然”的“舍”读“shè”,意为“房屋”。
(2)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大部分字可根据字形来推断词义。例如,“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引”与“弓”有关,“丨”表示箭,可以推断“引”是“拉”的意思。
(3)语境分析法。一个词可能有多种解释,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含义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例如,本文中“必以信”和“小信未孚”,从上下文语境可知,第一个“信”承接“弗敢加也”,是“实情”的意思,第二个“信”下接“未孚”,是“信用”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根据句子的结构,回忆学过的类似的句子,再结合语境,举一反三,得出答案。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与“何陋之有”句式相同,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之”的用法应该也相同。
(5)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境中检验,代入后句意准确而无滞碍者即正确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