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 出师表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 出师表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1 14:53: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1张PPT)
23 出师表
诸葛亮
第 六 单 元
目录
学习导航
达标训练
读写综合
教材原题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高频考点 文言词语“以”字的用法:
“以”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在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
常见的题型有:
(1)选出下列词语中“以”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达标训练
一、重点词汇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时候
然而,但是
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
应当
发扬光大
发扬,扩展
随意地看轻自己
称引,譬喻
以致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评判
偏袒,徇私情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因此
给予
拿,把
弥补缺失疏漏
亲自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辱。谦辞
奔走效劳
这里表时间界限
早晚,日日夜夜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鼓励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劣马,跑不快的马
用来……的
考虑可否
怠慢,疏忽
询问
明察采纳
禁得住
流泪,落泪
B
【解析】A项,发扬光大/光亮;B项,两个“简”都是“挑选”的意思;C项,代词,代指侍中、侍郎等人/动词,到、往;D项,和/参与,在句子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
【解析】A项,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或一天中第一次成交。B项,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C项,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D项,苟且。
C
【解析】例句中的“犬”译为“像狗一样”,C项“翼”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均为名词用作状语。
二、句子翻译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三、文意理解
1.理解型默写。
(1)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亲贤臣
远小人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C
【解析】文中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广开言路,以避免阻塞“忠谏之路”,要严明赏罚,以避免“内外异法”,并未提到自己远离国都,就会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3.简答题。
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
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1)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
《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后主的表章,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和北伐决策,表达了对刘氏父子的忠诚,直陈心迹,言辞恳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家庭小事设喻,劝谏齐王广开言路,含蓄委婉,使人易于接受。
(3)结合文章,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
(围绕文章内容加以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四、类文阅读
【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千年中少有的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动,一概出于对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身在田地上劳作,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
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都服从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信任,所以刘备临死时甚至对他说“如果我的儿子确实不具备做国君的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懦怯,无所建树,却也把整个国家交给诸葛亮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为部属所信服,所以廖立与李严虽然都被免官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甚至悲伤过度而病亡。后主身边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
C
【解析】句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都服从他。服:顺从,服从。
下 有 以 见 信 于 人/故 废 廖 立 而 立 垂 泣/废 李 严 而 严 致 死
3.阅读语段,结合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①颇具政治远见。
②忠心忠诚。
③感恩图报。
④治国有方。
⑤用兵仁义。
【参考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田,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忧伤乱世的古歌谣。他身长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良将乐毅,当时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与诸葛亮友好的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元直认为确是如此。
当时,刘备驻军新野。徐元直去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他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呀!将军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请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应该去拜访,不应当无礼地将他招来,将军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是。”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当时刘备屏退左右随从的人对诸葛亮说:“汉朝江山日趋衰亡,奸臣窃取了政权,天子被迫流亡,蒙受风尘。我没有估量自己德多厚力多大,只想在天下伸张大义;因智谋短浅,遭到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我伸张大义的志向没有止息,您说应该怎么办?”
A
【解析】句意:认为确是如此。谓:认为。
此 人 可 就 见/不 可 屈 致 也/将 军 宜 枉 驾 顾 之
3.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示例: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可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2019·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参考译文】【乙】立身成败,在于受到什么熏陶濡染。陛下在贞观初年,磨炼修养,讲究名声气节,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爱好的是善良,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心怀警戒地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狎亵而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敬而远之就看不到他的对处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这里表示原因
痛心、遗憾
希望
用私情
这样
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
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汉室之隆
立身成败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
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文言文中“以”字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作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以刀劈狼首。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表结果时,有“以致”的意思。例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3.作副词,同“已”,已经。例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助词。和“上”“下”“东”“西”“来”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