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作文指导(二) 审题立意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作文指导(二) 审题立意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2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1 14: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单元作文指导(二)
审题立意
目录
学习导航
写作指导
范文评点
作文训练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写作指导
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确立主题。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审题要求:
1.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进而确定中心。有的题目,题干中有限制条件,我们要明确限制条件是什么。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由于“美丽”的限制,作文要写的就不是一件由于误会发生的“坏事”,而是一件由于误会造成的“好事”。
有的题目,题干中没有限制条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题目添加限制条件,确定选材范围。如《陪伴》一题,我们可以给作文题目加上一定的限制性词语,如“妈妈的陪伴”“温馨的陪伴”等,写作的内容随着范围的缩小而更加具体,选材更加方便。如果是比喻性的题目,还要理解题目的比喻义,为喻体匹配恰当的本体。如《翻过那座山》一题,我们就要考虑“山”的喻义是什么,然后选择与之相应的本体来写作。
2.半命题作文,要注意所给部分的限制,明确题意指向。这样才能从中获得补题和写作暗示,然后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内容补充题目。
3.材料作文,审题时要准确、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材料意义确定中心,再根据中心选择写作材料。
立意一般在审题之后进行。
1.顺向立意。题目中明确蕴含着什么思想,就直接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如果题目的含义是多元化的,选择其中一种作为文章中心即可,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2.变向立意。就是不顺着题目中本来的意义进行思考,而是从其他方向去思考问题。例如,逆向立意,从题意的对立面思考,确定中心,立意与题目的意义相反。再如,辩证立意,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确定中心。
范文评点
改变自己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斑鸠给猫头鹰的建议一针见血。诚然,猫头鹰如果不改变自己,即使换了新环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与其更换环境,不如想办法改变自己。(由材料引出观点,统领全文。)
人若不能被一个环境接纳,总会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拯救自己,比如换换环境。但如果不顺的境遇是由自身造成的,而自己又不思改变,那么必定会重蹈覆辙。正如猫头鹰,假使它不听斑鸠的好言相劝执意迁徙,最终必定会悲哀地发现,斑鸠是对的。
如果我们自身有缺点或问题,那么就要改变自己,进而完善自己,才能赢得他人及社会的尊重。周处早年横行乡里,蛮横霸道,乡邻对他恨之入骨,却敢怒而不敢言。他除了“三害”中的两害之后,本以为会得到乡邻的尊重,却得知第三害就是他本人。于是他自思改变,得陆机点醒,“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受到世人称赞。正是因为他改变了自己、完善了自我,才使得前后境遇截然不同。(举周处改变自己,赢得世人称赞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这令人深思。
有时,逆境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我们无法改变,这也需要我们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环境。在经常狂风肆虐的海岛上,翅膀正常的昆虫无法生存,于是变异的残翅昆虫出现了,它们能够活下来,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举昆虫变异出残翅而适应狂风的事例证明论点。)
但改变自己必须有限度,如果我们的特点、行为符合大义,就不能失去原则随波逐流。(提出“改变自己不能失去原则”的分论点,使论证更全面、客观。)屈原在“举世皆浊”的境遇里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但他的精神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文天祥坚决不屈服于元朝统治者,惨遭杀害,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掷地有声,流传千古。试想一下,若屈原“变心以从俗”,文天祥向武力屈服、被富贵诱惑,他们又如何能得到千千万万后人的爱戴与景仰?
在逆境中,我们需要审视自我。如果逆境是由自身问题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改变自己,而不是更换环境,这才是有效的方法。(用“如果……那么……而不是”的关联词归纳论点,客观准确。)
文章从材料入手,提出“更换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周处、残翅昆虫、屈原、文天祥等具体事例加以论证,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明确观点。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自身有问题就要改变、完善自己,无法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主动适应,改变自己不能失去原则等三个角度深入论证,论证充分、深刻,让人信服。
翻过那座山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考试接二连三地失败,成绩直线下滑。批评栏里频频出现的名字,同学们惊讶甚至嘲笑的目光,老师失望的眼神……这些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事件起因,点明“山”的寓意,立意明确。)
我战战兢兢地将这两周的成绩单递给妈妈,妈妈笑吟吟的脸瞬间阴沉了下去。她一边用手指点着,一边唠叨:“看看,看看,是不是上次考得好就翘尾巴啦?又玩电脑了是不是?你看看你同桌,人家次次稳在年级前二十,你就不学学……”(详写妈妈的唠叨,使“我”的压力再加一层。)妈妈越说越生气。这一番话,将我原本就已疲惫的心再次压向崩溃的边缘。
“出去散散步吧,闷在家里又解决不了问题。”和事佬爸爸拉着哭红鼻子的我出了门。
好久没去的竹林又开了条进山小道。我和爸爸踏着刚铺好的青石小路,慢慢地向山上走去。空气湿湿的,水汽轻抚脸颊,拭去了泪水。山中萦绕着淡淡的竹香,清新恬静。虫子在草丛里低鸣,鸟儿在树丛间窃窃私语。(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描写山中的优美环境,为“我”的思想变化做铺垫。)
爸爸突然问我:“我考考你,前面那座山,你怎么把它移到身后去?”一向寡言的爸爸竟然出了道思考题。我苦思冥想,最终茫然地摇了摇头,移一座山谁能做到?
“多简单的事,山不过来,你就过去呀。你翻过那座山,它不就在你身后了吗?”(爸爸借山说理,寓意深刻。)爸爸的脸上露出点小得意。
“这……”我刚要指责这赖皮的方法,突然仿佛有一道亮光闪过。我心中的压力不就像那座山吗?压力如山一般横亘在我眼前,几乎消耗了我的全部精力,令我窒息,我又怎能调整状态,面对新的挑战呢?爸爸的话让我明白了,我无法使这座山消失,但可以翻过去,把它抛在身后,这样才能迈向新的成功。(详写“我”的心理变化,写出“我”翻过压力之山的心路历程。)我静静地走着,路边潺潺的溪水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仿佛一地碎银,相互碰撞发出快活的声响。
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青石小路上,细碎的阳光在肩上欢快地舞蹈。终于翻越了心中的大山,心里不再感到压抑与苦闷,而是拥有了平静与淡然,我已准备好去迎接新的挑战。(再次点题,描写“我”翻越心中大山后的变化,自然收束全文。)
作者开篇就点明“山”的寓意,然后重点描写了自己“翻山”——化解压力的过程,结尾表达自己“翻过那座山”的感受。全文处处扣题,立意鲜明。面对横亘在心中的大山,作者经历了由“压抑与苦闷”到“平静与淡然”的心情转变。恰当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相衬相映。妈妈的唠叨与指责,爸爸的开导与启发,“我”的感悟与释怀,相融一体,使行文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作文训练
(2020·新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嘤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车轮滚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温柔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人心。
请以“那声音特别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考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取材,选取自己印象深刻、感受深刻的一种声音,写一篇文章。根据导语的提示,抓住关键词“激荡人心”进行立意。选材上,要充分开拓思维,可从自然之声、生活之声等方面进行思考。写作时, 更要充分挖掘声音的内涵,把细节刻画好,写出自己因景、因物或因人而生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