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5 孔乙己 同步课堂练(课件版)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1 14: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5 孔乙己
鲁 迅
第 二 单 元
目录
学习导航
达标训练
读写综合
教材原题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小说的时代背景,理顺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和同情,认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高频考点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事迹,获得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准确认识。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考点之一。
常见的题型有:
(1)全面分析型:结合全文概括××的性格特征。从全文看,××是怎样的一个人?
(2)部分分析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自由选择型: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4)结合写作手法分析型: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达标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hūn cài(   )。
(2)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3)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chuò hào(   ),叫作孔乙己。
荤菜
侍候
绰号
(4)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shāng bā
(   )了!”
(5)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bǐ yàn(   ),一齐失踪。
(6)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wǎn xī(   )的样子。
(7)穿一件破jiá ǎo(   ),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伤疤
笔砚
惋惜
夹袄
(8)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luàn péng péng(   )的花白的胡子。
(9)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láo lɑo dāo dāo(   )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10)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
(   )的神气。
乱蓬蓬
唠唠叨叨
不屑置辩
C
【解析】A项,绰号:外号。使用正确。B项,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使用正确。C项,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与前面的“这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相矛盾。D项,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絮叨。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解析】A项缺主语,可将“使”去掉;B项搭配不当,可将“和强烈的呐喊”去掉;C项没有语病;D项语言赘余,可将“与音容笑貌”去掉。
C
4.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
鲁迅散文的特点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我”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地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虽零零碎碎地写了“我”对阿长的诸多讨厌,但又写了她为“我”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串联起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尽人生酸辛
充满世态炎凉
(2)“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大社会小人物
(2020·陕西)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文化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②本质上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③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群体的精神支柱。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____、____。⑤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________无法形成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认同。或:认同是认同。
(1)请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提取主干,就要找到句子的主、谓、宾。第②句的主语是“文化认同”,谓语是“是”,“本质上说”是状语,“对……的认同”是宾语,“对……方面”是介宾短语,作句末的“认同”的定语,故句子主干是“文化认同是认同”。因为“文化”是第一个“认同”的定语,故主干也可以是“认同是认同”。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文化认同       B.国家认同
A B
【解析】依据第⑤句可知,应是先“文化认同”,再“国家认同”。
(3)第⑤句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语境可知,“无法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无法形成文化自信”之间是递进关系,可填写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更”。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写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或写出了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为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典型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个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5.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一个“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显示了孔乙己摆阔气、内心得意的心理,同时以此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6.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品味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
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绽”字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窃”和“偷”是同义词,意思相同,只不过前者是文言,后者是白话。孔乙己为了面子,为了维持读书人的“清高”而狡辩,这是一种自我解嘲,是强词夺理。
7.“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情,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8.选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0·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赔 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道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风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
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9.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______________→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用假钞,买泥塑
10.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1.第⑤⑥ 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
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12.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高频考点★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
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
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
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读写综合
本文在动作描写上,可谓一字传神。如“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活画出孔乙己得意炫耀的情状。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也运用个性化的动作描写,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示例】他弯着腰,两只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篮球,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道防线,来到篮板前,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画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篮圈内。(“弯”“拍”“转”“拐”“冲”“跳”“投”等词语使动作描写连贯而精彩)
教材原题
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见统编教材九下第21页“思考探究一”)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要人物,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和环境,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参考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是众人眼中的笑料。他的悲惨命运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更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他好吃懒做,又迂腐可笑,只能挣扎在社会底层。但打心眼里他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
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品析正面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
(2)从分析侧面描写入手。文学作品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评述、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3)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的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
(4)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要透过具体事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