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8 蒲柳人家
刘绍棠
第 二 单 元
目录
学习导航
达标训练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刘绍棠的相关知识;理顺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小说精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应用的高妙;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领悟劳动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
达标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yān cōng
( )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2)(一丈青大娘)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zhāo jià( )几个回合的敌手。
(3)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jià yù( )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烟囱
招架
驾驭
(4)可是,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xūn táo( )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5)何满子却yǐn nì( )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捉迷藏,暗暗发笑。
(6)可是,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biē mèn( ),两眼直呆呆,双手懒洋洋,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7)可是,diān liɑng( )一下自己这点儿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鼓着肚子充胖。
熏陶
隐匿
憋闷
掂量
(8)何大学问脑瓜子一热,就lǐ pìn( )这位老秀才到他家教专馆,讲定教一个字给一个铜板。
(9)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yī qì hē chéng( ),也不倒嗓子。
(10)有个年轻bù zhī hǎo dǎi( )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
礼聘
一气呵成
不知好歹
(11)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miào shǒu huí chūn( )。
(12)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liǎng lèi chā dāo( ),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待不长。
(13)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rú zuò zhēn zhān( ),身上像芒刺在背。
妙手回春
两肋插刀
如坐针毡
(14)他每趟赶马回来,一心盼家,最大的盼头就是享受tiān lún zhī lè( )。
(15)但是,何满子wàng yǎn yù chuān( ),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天伦之乐
望眼欲穿
B
【解析】A项,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使用正确。B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句中用来形容师生关系,属对象用错。C项,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使用正确。D项,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使用正确。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能否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的标准。(将“是否”删除)
B.这次考试没有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删除“因为”)
C.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将“认识”和“改正”调换位置)
D.经过诗歌朗诵比赛,使人重拾古典文学之美,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删掉“经过”字)
A
【解析】语意重复,删去“能够”。
4.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波浪线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获益良多。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仿佛听见那位良师抑扬顿挫的教导;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背影》
让我似乎感受到那位慈父无微不至的关爱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我好像沐浴在那座老城温润秀美的风情里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荫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5.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见她具有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6.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时运用的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7.“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细节描写和铺陈手法,更能突显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更改后,严重削弱了这一表达效果。
8.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示例:我最喜欢文段中的“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年轻纤夫被打后的状态,以此来突出一丈青大娘的有力、勇猛,以及爱打抱不平的泼辣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耍 面
程奋只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数龙城,龙城面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拭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余师傅洗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
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是否添加了柔面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子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就里。
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傅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有删改)
9.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第⑦段写小福子负气出走后成功配制出柔面剂,回来找师父比试耍面功夫。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小福子三年前离开龙城后的经历以及回来的目的,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伏;为下文余师傅揭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这一情节做铺垫。
10.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
小福子“笑”,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了柔面剂,肯定能够打败师父,取代师父的位置,内心十分得意;余师傅“笑”,是因为他知道小福子回来的真正目的,但已成竹在胸,内心非常淡定。
11.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
①两个场景都用了传神的动词。“抓”表现小福子求胜心切,“拿”则表现余师傅自信从容。
②两个场景都用比喻、对比手法。把面条与皮筋对比,用“白练”“银蛇”“飞龙”作比喻,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娴熟;与“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对比,用“花枝乱颤”作比喻,表现余师傅耍面技术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两个场景都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一阵惊呼”烘托小福子耍面技术的高超,“美得惊心”突出余师傅耍面技术给人以美的震撼。
12.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余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富有正义感、坚守行业道德的厨师,他揭穿了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教育徒弟如何学艺、做人。小说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弘扬了社会正气。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小福子。小说写了小福子怀疑师父、不辞而别、配制柔面剂、挑战师父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忘恩负义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告诫人们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是学不到真功夫的。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