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0《老人与海(节选)》(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0《老人与海(节选)》(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7:1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节选)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小说内容
2.在预习任务的基础上了解节选内容以及从重复矛盾处认识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及硬汉形象。
预习与思考
1.概述小说情节,你的概括里应包含以下内容:
(1)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2)面对了哪些和怎样的鲨鱼,结果怎样?(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梳理小说中的重复性或矛盾性语言,写下你的发现,完成表格。
重复/矛盾的语言 我的疑问(若无可不填) 我的发现
示例:第 21 段:“我把这当成了一桩罪过。”第 22 段:“也许杀了这条鱼是一桩罪过。……别再想什么罪过了。”第 23 段“……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想罪过。……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还是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算不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 老人出海就是为了捕鱼,为什么又把杀死大马林鱼当成是罪过? 老人为了自尊出海捕鱼,又充满罪恶感,这是一个脆弱的、真实的人。
示例:第 12 段:“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第 51 段:“这下子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第 88 段:“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第 91 段:“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第 92 段:“‘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老人究竟有没有被打垮? 从信心十足地要胜利,到勇敢地接受被打败的现实,并分析被打败的原因,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硬汉”。
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
初读文本
梳理情节
1、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2、面对的是怎样的鲨鱼,搏斗的结果怎样?
3、面对强者鲨鱼,老人做了哪些抗争?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全身疼痛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鲨鱼:接二连三 成群结队 健壮勇猛 凶残强悍
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
用尽了小船上所有的武器,鱼肉不断地被咬去,只剩鱼的脊骨。
梳理情节
初读文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数 量
老人作 战工具
结 局
课文中老人与鲨鱼的五个回合的较量情况:
灰鲭鲨
一条
鱼叉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铲鼻鲨
两条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铲鼻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铲鼻鲨
一条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铲鼻鲨
两条
棍子
两条铲鼻鲨受重伤大鱼被咬烂一半
鲨鱼
成群结队
棍子、舵柄
大鱼只剩残骸
71页
74页
76页
77页
79页
预习与思考
2.梳理小说中的重复性或矛盾性语言,写下你的发现,完成表格。
重复/矛盾的语言 我的疑问(若无可不填) 我的发现(可从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
示例:第 21 段:“我把这当成了一桩罪过。”第 22 段:“也许杀了这条鱼是一桩罪过。……别再想什么罪过了。”第 23 段“……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想罪过。……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还是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算不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 老人出海就是为了捕鱼,为什么又把杀死大马林鱼当成是罪过? 老人为了自尊出海捕鱼,又充满罪恶感,这是一个脆弱的、真实的人。
示例:第 12 段:“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第 51 段:“这下子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第 88 段:“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第 91 段:“是什么把你给打垮了呢?”第 92 段:“‘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老人究竟有没有被打垮? 从信心十足地要胜利,到勇敢地接受被打败的现实,并分析被打败的原因,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硬汉”。
1. 抱歉 第 40 段:“鱼啊,我本来就不该出海到这么远的地方,”他说,“对你对我都不好。鱼啊,真抱歉”第 68 段:“你原来是一整条。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咱们俩都毁了。”第 74 段:“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第 92 段:“都是以为我出海太远了。”在桑地亚哥自问自答的心里对话中多次出现“出海太远”,可以看出,对于到深海捕杀巨大的马林鱼招来鲨鱼的追赶,他内心充满悔意;也可以看出,鲨鱼数量越来越多,自己体力越来越弱,他一点点接受了失败的事实,最终马林鱼只剩一副骨架的时候,高昂着头勇敢地面对,这也是一种英雄行为,这也是硬汉的特质。
2.“他想”和“他说”。文中出现了 27 个“他 想”,24 个“他说”。在辽阔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上,桑地亚哥无人说话,无人分享,无人分担,寂寞无助,只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我激励,自我开解,才能驱散巨大的孤独感。
梳理与整合
3.手 第 1 段:“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第 33 段:“尽量轻地举起来,因为双手疼得不听使唤了。……他又紧紧地攥起手,让它们忍着疼痛不畏惧……”第 36 段:“这下子震得他的双手和肩膀生疼。”第 72 段:“这双手没有死,只要一张一合,就能感到活生生的疼痛。”第 79 段:“知道自己没有死,因为身上还在疼。”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与不断袭来的鲨鱼战斗,这是用于迎接挑战的“硬汉”。
4.渔夫 第 22 段:“你天生是个渔夫,就跟鱼生来是鱼一样。”第 23 段:“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职业,应该做自己分内的事,应该维护职业的尊严,哪怕是一个打鱼的,为了自尊,也要倾尽全力。这才是真正的“硬汉”。
梳理与整合
5.杀鱼的目的。第 22 段:“也许杀了这条鱼是一桩是罪过。我看是的,尽管是为了养活自己,让好多人有鱼吃。”第 23 段:“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第 26 段:“‘我杀了它是出于自卫。’老头儿大声说,‘而且我干得很干净利落。’”第 27 段:“再说,他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物降一物。捕鱼能让我以此为生,也能要我的命。那男孩能让我活下去,他想。我可千万不能过于自欺欺人。”杀死马林鱼,也许是为了谋生,也许是为了自卫,也许是为了自尊,但都无法否认一个残酷的现实: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一个总是要杀死那一个”,老人捕鱼是为了自尊,这不是一个只知自己目的的老人。
梳理与整合
6.赞美。第3段:“它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美丽……鱼皮光滑漂亮。”第12段:“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第25段:“它美丽而崇高,无所畏惧。”赞美对手也是尊重对手,这是男儿英雄本色,也是“硬汉”精神的元素。
7.轻松 第15段“丢掉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第88段“他知道自己终于被打垮了,…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第91段“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轻松”那条巨大的马林鱼是桑地亚哥用三天时间奋尽全力获得的战利品,那是一个打鱼人荣耀的象征,但马林鱼一点点被鲨鱼咬食掉,桑地亚哥却愈加感到“轻松”。这“轻松”既是实指沉重的马林鱼肉体被鲨鱼吃掉后船身减少了拖累,船轻了;也指放弃对自尊的追逐,减轻因杀 死马林鱼、鲨鱼而产生的罪恶感,心轻松了。这也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梳理与整合
这是一个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忍饥挨饿的人物,更是一个自尊、自强、自信、坚韧、乐观、善良的圣地亚哥。正如海明威所言: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
人物形象
《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圣地亚哥被认为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最高代表,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硬汉形象”的理解。
桑地亚哥作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的硬汉形象。是海 明 威 式 英 雄 中 最 完 美 的 一个,集勇敢强硬和仁慈温情于一身,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形象。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硬汉形象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梳理内心独白,发现其特点及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2.体会小说语言凝练精当,少有修饰,用朴素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却充满内在张力的特点。
西方小说理论家戴维·洛奇说过:“小说注重展示,纯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的话语。人物的话语准确反映事件。本文在展现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请找出这些独白,并给它们分类,并说说这些内心独白的作用。
分类1 独白的对象:鲨鱼、大马林鱼、自己
分类2 有声、无声。
分类3 说话者:作家、老人。
作用:1.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老人每战斗完一次,都会动摇、怀疑,但当情势危急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 这一退一进,一弱一强,使小说更具可看性。
2.塑造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使老人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这类心理描写构成作品的主干,它将人物在悲壮的拼搏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生动、完整地展示出来,人物形象也由此表现。
3.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老人的心理活动以摇摆的方式推进,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也表达了老人对大海、生命、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内心独白
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这些文字的语言特点。
他又开始往上爬,到了顶上一下子摔倒在地,他躺了一会儿,桅杆横压在肩上。
他终于放下桅杆,站了起来。他拿起桅杆抗在肩上,顺着大路走去,一路上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自己的小棚屋。
进了棚屋,他把桅杆靠在墙上,摸黑找到一个水瓶,喝了口水。随后他躺在床上,把毯子拉过来盖住肩膀,又盖住后背和双腿,他脸朝下趴在报纸上,胳膊伸直,掌心朝上。
语言特点:语言凝练精当,少有修饰,用朴素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却充满内在张力。多用动作描写,句式较短,多客观的描绘,作者笔墨不多但是却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五次歇息”“五次站起”正暗合了“和鲨鱼五次搏斗”,老人硬汉的形象也更加凸显。老人虽然疲惫,但是挽回了自尊,并没有被打倒。
语言鉴赏
象征寓意
人——自然
象征:不幸、厄运、困境
弱——强
象征:敢于挑战、勇于屈服、永不言败
“大海”“老人”“鲨鱼”“大马林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大海”象征人类社会
“老人”象征顽强意志力
“马林鱼”象征美好理想,
“鲨鱼”象征社会邪恶力量
研读文本
1.丰富的象征。小说语言简洁明快,但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小说语言含蓄有意蕴。
2.内心独白。大量内心独白的使用,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语言特点
越少,就越多
结构和情节简单,人物少到不能再少,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老人与海》中电报式风格的特点?
时代事件:“一战”、“二战”、“冷战”
时代主题:对抗、动荡和死亡
个体意识:无奈、无力、迷惘、不确定性
创作:《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时代意义
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矛盾加剧,人对自身的信心受挫。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主人公多是一些平凡甚至平庸的普通人,他们有苦恼、有缺陷、有欲望。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让人们悲观绝望。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各种畸形人、变态人大量涌现。在这种整体的文学态势里,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却表现出向英雄与环境抗争主题和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这个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
是值得我为之战斗的。
——《丧钟为谁而鸣》
走进作者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永别了,武器》
1926年
《丧钟为谁而鸣》
《战场门铃响了》
《老人与海》
1929年
《太阳照常升起》
1940年
海明威の书写人生
1940年
1952年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
背景探源
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背景探源
人格的伟大和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反衬)
——黑格尔
从他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
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