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17: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开始在皇宫内廷做事;到和帝即位,蔡伦为中常侍并参加政令制定;安帝亲掌朝政后,指责蔡伦曾诬陷其祖母宋贵人,命其向廷尉认罪。蔡伦最终服药自杀,其受封侯国被取消。这反映出
A.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 B.宦官参政导致东汉政治黑暗
C.皇帝利用宦官削弱丞相权力 D.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3.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4.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吸收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共和体制和英国近代代议制基础上,结合美国国情创新而形成。其在吸收古希腊罗马体制和英国近代代议制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 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
B. 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体制
C. 赋予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
D. 构建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
5.美国宪法的参与制定者富兰克林说:“我们并不想设置一位国王,可是在人类心里,总是有一种自然的倾向,需要一个国王式的政府。如果我们的制度设计得不好,一位国王就会迅速地降临到我们头上。”这说明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主张(  )
A. 君主立宪制 B. 三权分立 C. 政党制 D. 民主共和制
6.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皆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表明雅典(  )
A. 监察体制高效完备 B. 部落之间相互制衡
C. 官员贪腐得以杜绝 D. 人民主权备受重视
7.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1954年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总人口为601938035人。这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全国经济恢复制定具体目标 B.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参考
C.为贯彻社会主义原则提供依据 D.为选举人大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8.孙中山曾就推举袁任临时大总统做过解释:“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盖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由此推知
A.南北和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孙中山以妥协求共和的智慧
C.利益群体之争成为主要矛盾 D.孙中山的妥协导致革命失败
9.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这些主张体现了
A.直接民主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地方自治原则
10.某一时期诏书内容如下:“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钦此。”结合史实,该诏书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②事实上推动新、旧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
③为新政权继承前代统治疆域提供法理依据;④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
A. 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自然经济的形成
C. 家国观念的形成 D.“封邦建国”的形成
12.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13.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下列各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改革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商鞅变法赋予了秦国新的生命力 B.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整顿吏治 D. 这些改革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
A. 缩小城乡差别 B.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 发展农村经济 D. 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15.《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B.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C.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
17.阅读材料v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皇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1-5DACAD 6-10DDBBC 11-15AACBB
16(1)措施: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
(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不同:①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②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
(3)体现:①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②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③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17(1)不同:《钦定宪法大纲》强调皇权至上;奉行君主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2)原因:革命党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革命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有限;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内民众中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