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测试
1.西方有人认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意见,其理由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
A.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2.美国立国以来,总统领导过多次战争,参议员戈德华特1973年统计美国有204次战争,其中只有5次经过国会宣战。杜鲁门向朝鲜派兵,肯尼迪和约翰逊向越南派兵,尼克松轰炸柬埔寨,都是使国会在事后被迫接受既成事实的。材料说明美国( )
A. 联邦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B. 冷战思维逐步遭到漠视
C. 争夺霸权已是首要战略 D. 分权制衡天平有所失衡
3.英国比较早地表示承认新中国,经过较长时间谈判,在1954年6月17日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同年有挪威、荷兰,1955年有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1956年有埃及、叙利亚、也门同中国建交。这些成就在当时有利于( )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B. “一边倒”政策的实现
C. 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进行 D. 缓和美苏冷战的局势
4.“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 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据此可知,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
C. 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
D. 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5.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夺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到78条。这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
A.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 政府积极调整劳资关系
C.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D. 立法权转移到总统手中
6.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 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 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 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7.1939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
A. 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B. 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 D. 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
8.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授权总统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旨在防止经济衰退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规定( )
A. 旨在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B. 贯彻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推动了“混合经济”发展 D. 着眼于与苏联展开冷战
9.1987年,戈尔巴乔夫强调改革就是要建设新面貌的社会主义,实质在于“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他声称“新思维”战略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这一论断
A.符合苏联实际情况 B.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C.加剧美苏紧张局势 D.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10.1955年3月,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集体农庄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集体农庄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 )
A.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 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
C.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11.赫鲁晓夫执政后,从1956年起,改变了过去集体农庄只能在年终发放报酬的办法,改为每月发给农民一定的款项。从1957年起,农庄开始逐步取消实物报酬的形式并推行货币形式的报酬,到1960年,货币在苏联农庄庄员报酬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2%。这说明改革
A.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B.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
C.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12.据赫鲁晓夫回忆:“我结婚时还很年轻,1914年我才20岁。我一结婚就有了自己的房子。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我一个普通做钳工的,老板还满足了我的住房需求。令我感到痛心的是,我,一个普日的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住房条件比我的弟兄们现在还要好。”这一感叹反映出
A.赫鲁晓夫希望回到资本主义制度 B.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水平低于1914年
C.赫鲁晓夫已经开始反思苏联体制 D.苏联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如沙皇时期
13.一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甲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津凹布书和纳米比亚的独).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朋溃。非洲的独立运动的胜利
A.根本原因是冷哉期间美苏对峙 B.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认的觉醒 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14.“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世界级的人工战略水道,大大缩短了各洲间的海上距离。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两国的行动
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B.捍卫了国家主权
C.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D.摧毁了殖民体系
15.下表反映了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1947年6月 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1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1948年8—9月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两极格局的动摇
C.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D.区域集团化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农业的特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不致出现“谷贱伤农".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一1937年仅国干旱而给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力量。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罗斯福农业政策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拔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1860—1914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1915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1940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夕大カ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二 1970年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据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1-5 CDCCA 6-10AABDD 11-15ACBBC
16.(1)特点:以行政手段(国家干预),调整生产;限制生产以稳定物价: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农业立法;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2)评价: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缓和经济危机: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触动危机根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业危机。
17.(1)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以国家力量发展军事科技;建立工业和大学两大科技研究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科技的措施与美苏竞争紧密相关。(答出3个方面即可)
(2)美苏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战后欧洲科学技术革命和改革的刺激;苏联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斯大林模式弊端显现,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的需要。(答出3个方面即可)
(3)政府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提高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加强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研究队伍建设;科技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等等。(答出2个方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