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17:5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1.学者麦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将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 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2.西欧的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 )
A. 双向的权利与义务 B. 层级相对独立
C. 严格的等级制 D. 相对自由与平等
3.1251年,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王室自营地哈维尔庄园中,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哈维尔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  )
A. 庄园成为中古英国的基层单位 B. 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
C. 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 D. 普通民众政治参与度逐渐提升
4.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材料说明庄园法庭()
A. 维护领主的利益 B. 维护国王的利益
C. 维护佃户的利益 D. 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
5.1550年6月,第一次全俄缙绅会议确定并颁行了《伊凡四世法典》,其主要内容是取消封邑王公的司法特权,吸引部分工商业者、富裕农民参加审判,在诉讼程序中增加国家管理机关和司法官僚机构的权重。这些举措
A.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B.削弱了中央司法机关的作用
C.加强了地方官的司法权 D.推动了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
6.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哈里发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实行( )
A. 封建专制统治 B. 奴隶主贵族统治
C.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D. 资产阶级统治
7.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 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 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
C. 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 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 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 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 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 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9.巴格达城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千零一夜》中的几百个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体现出阿拉伯帝国
A.促进各大洲商贸的发展 B.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D.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10.678年的夏季,拜占庭人曾用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成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希腊火,使阿拉伯人的进攻遭受损失。之后,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为防止烧伤自己,他们还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这反映了
A.不同文明的军事冲突必然促进技术进步
B.吸收先进技术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C.火药最早是由拜占庭人投入实战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1.关于津巴布韦的巨石建筑群,19世纪欧洲殖民者主观地认为当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这么宏伟的建筑。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系统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确认巨大的建筑群是该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从上述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立场和偏见影响历史解释 B.考古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
C.非洲具有辉煌的文明成就 D.欧洲文化对古非洲文明影响深远
12.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以及4块中国明代的瓷器碎片等。大津巴布韦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
A.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与西非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的非洲南部国家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13.美洲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湖区众多。于是阿兹特克人在浅滩、洼地堆积污泥和水草,形成岛田;在浅湖区域,开凿深沟,排除积水,形成隆起的台地;在深湖区,固定木排堆积淤泥,形成浮动园地。这说明,阿兹特克人
A.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 B.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
C.追求独特的田园经济 D.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14.古文物专家本特写道:“我对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四只皂石鸟后他又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活:这绝不是非洲的。”该学者的记述
A.旨在说明古津巴布韦文化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B.强调这一遗址是非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C.证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韦文化的源头
D.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技视的错误倾向
15.从空间位置上看,古代历史上北非与欧洲文明联系非常密切,东非主要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西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文明则相对封闭。到11世纪,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主要居民的是
A.苏美尔人 B.班图人 C.印第安人 D.日耳曼人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在此基础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者为了摆脱领主的剥削和奴役,逃出庄园,到城堡、寺院、交叉路口、渡口等地居住。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此设立集市利于销售。随着定居的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城市。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城市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他们把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在(中世纪的西欧)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在城市兴起之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化极度匮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包括《奥德赛》《伊利亚特》),而印度最著名的史诗是《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些史诗都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的,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
——摘编自金汐月《古代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幅员辽阔,古代文化遗产丰富。花刺子密(780-850年)制定的《天文表》,后来被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白塔尼的《积分与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拉齐斯(865一925年)在著作《医学集成》中,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在欧洲流传几百年。法拉比(870--950年)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派和苏非派(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的思想加以糅合,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强调宇宙万物都源于安拉。法拉比的哲学观点,对阿拉伯和欧洲中世纪思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和古印度史诗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1-5 AACAA 6-10 CBCDB 11-15 DABDB
16.(1)原因:农业生产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的分散性。
(2)影响: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强化了西欧的封建王权;促进了西欧社会世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教育的发展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西欧社会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使西欧社会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复杂化。
17.(1)相同之处:大都口耳相传;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变化而变化;都有英雄、神话等情节。
(2)特点: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成就水平高;阿拉伯文化影响力大、范围广;体现东西方文化融合,受到伊斯兰教影响。影响: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
(3)认识:文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共同构成和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要有开放包容学习的态度;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各国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