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18: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单选题
1.四战之地指地势相对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处四战之地的国家,强大时四面出击但容易导致四面皆敌;弱小时易被周围强国瓜分成为战略缓冲地。请参考图4,结合欧洲发展史,分析判断历史上下列国家属于四战之地的是
①波兰②捷克斯洛伐克③德国④苏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明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发生在(  )
A.洪都拉斯 B.尼加拉瓜
C.危地马拉 D.厄瓜多尔
4.下图是1936年美国人苏伯特 约翰逊创作的一幅漫画,题目为《老树产量更高》。作者创作此画意在
A.表达对政府政策的质疑 B.要求改变美国政治制度
C.揭示美国严重的环境问题 D.提醒美国人关注农业生产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法国的民族大起义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迅速赢得民族独立
C.埃塞俄比亚最终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D.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而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6.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B.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C.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布运动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七七事变——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7.1915年以前,上海俄侨不到500人,到1921 年前后,上海有俄侨约5000人,1924年上海俄侨超过7000人。据此可知,这一变化说明苏俄
A.冲破了列强包围封锁格局 B.工业化进程重视对华贸易
C.政局相继发生剧烈变动 D.支持了中国的北伐战争
8.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先后签订了三大条约(如表)。据此可知,该会议
条约 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所获得的权利;英日同盟终止
《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行政政治的独立;中国承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A.满足了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 B.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
C.确立了美国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 D.使中国再次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9.在文明突飞猛进的20世纪,为什么野蛮残暴的法西斯主义能够猖獗一时?原因包括
①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③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④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11.历史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展开的。对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 )
A.《凡尔赛和约》规定①区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
B.②国家在一战后诞生且出现新的民族矛盾
C.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在③城市遇刺身亡
D.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④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
12.如表为苏联拖拉机站的发展概况。苏联大力发展机器拖拉机站的目的是以机械化
年份 发展概况
1927 舍夫琴科国营农场成立第一个拖拉机队,为周围的农民提供生产服务
1928 舍夫琴科农场的拖拉机队发展到14个,组建了全苏第一个“机器拖拉机站”
1929 春播时全国已成立70个拖拉机队
1930 到6月1日,全国已建立158个机器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播种的农庄土地约200万公顷
1937 全国共有5818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各类拖拉机366300多台
A.巩固农业集体化 B.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不足
C.促进工业化建设 D.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13.对于这次行动,希特勒说:“我国政府已从今天开始重新确立了我国在非军事区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英国第一个站出来劝告法国不要惩罚德国,声称,德国只是“回到自己的后花园”。“这次行动”发生在
A.① B.② C.③ D.④
14.1899年,列宁在《我们的当前任务》中提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把团结俄国一切社会民主党人的事业放在牢固的基础上。实现这种团结,为这种团结创造适当的形式,彻底摆脱狭隘的地方的分散性”。列宁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
A.组建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B.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C.改变俄国落后的经济状况 D.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15.20世纪50年代,苏联《光明照耀到高地村》《拖拉机手》等影片被安排配合国内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放映时,放映队往往采用幻灯、快板等形式进行“映前宣传、映间解说、映后讨论”,帮助工农群众看懂苏联电影。材料现象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迫在眉睫 B.国家借助艺术形式进行政治动员
C.当时外交环境较为恶劣 D.国内民众对苏联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8月,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狂轰烂炸,丘吉尔支持迁居伦敦的欧州各国流亡政府结成同盟。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苏德战争,丘吉尔表示“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第二天,美国发表了支持苏联抗击法西斯的声明。在苏联的建议下,1941年7月12日苏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的协定》。1941年8月9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它标志着英美两国合作的加强。苏联对此发表声明,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宪章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法西斯侵略者无疑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英美被迫对日宣战,德美也互相宣战。至此,美国正式参加“二战”。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二十六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摘编自杨春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德国以军事上的必要为借口,蔑视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破坏了比利时的永久中立;英国等国同样破坏了国际法规定的海域的中立。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扩大它的战时禁制品名单,以阻止中立国货物运往德国。德国方面则无限制实施潜艇战政策。潜艇在水下航行不能够押送其所捕获的船舶和船上战俘,只有将敌船击沉。这种潜艇作战“使传统的战时国际法有穷尽应付之苦”。第一次世界大战趋于全面化,它将战争只是政府间的一种争夺的原则破坏无余。交战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仅受到海运限制的影响,而且空袭越来越多地针对居民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法虽有一些关于陆战和海战的规定,但对于空战法规确实一片空白。人们意识到为了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必须建立国际组织和完善国际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争端在提交某种程序解决之前不得诉诸战争。1928年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之工具”。但是,这些努力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张加犁《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指出国际社会的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社会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B
4.A
5.C
6.C
7.C
8.B
9.D
10.A
11.B
12.A
13.C
14.A
15.B
16.(1)特点:伴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逐步形成;大国主导;阵营不断扩大;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对抗。
(2)意义:孤立和打击了法西斯侵略者;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双方力量对比;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战后联合国的建立。
17.(1)挑战:中立法遭到全面破坏;旧国际法无法应对新的武器和作战方式产生的破坏;全面战争针对平民的伤害破坏了旧国际法原则。
举措:成立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出台新国际法来阻止和废弃战争。
(2)原因:经济危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本身的缺陷,没有制止战争的有效力量;绥靖政策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