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1 18: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测试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主要是因为(  )
A.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B.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
C.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萌发的根源
C.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
3.1918年2月,为了保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坚决主张立即按德国条件签订停战协议;以布哈林为首的则要求停止和谈,但要进行反对德国的“革命战争”;而托洛茨基则提出不战不和的方案。列宁最终说服了党内同志,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和平退出战。这说明
A.苏俄在东线战场的威胁已完全解除 B.列宁依据国情调整了对外政策
C.苏俄国内对于革命道路仍存任分歧 D.新生苏维埃政权基本得到巩固
4.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写到,“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的捐献,担心没完没了的法令和要求。尽管有这些抱怨,他们的普遍态度是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赞同人人平等原则;经常谈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一种理想的人。”据此可知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影响力扩大 B.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逐步瓦解
C.苏维埃政权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日益深入
5.1925年秋,苏联中央情报机构向中央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农民对城市居民怀有对立情绪,他们抱怨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社会保险、医疗、学校教育和文化资源。这一报告
A.阐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所作判断符合苏联农业集体化实际
C.反映出当时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废止 D.折射出苏联城乡发展失衡由来已久
6.下表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的部分统计数据。这说明苏联“一五”计划
项目 1928年 1932年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315 578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190 341
职工社保总额(单位:亿卢布) 13.7 41.2
高校在校生(单位:万人) 16.7 52
国民收入(单位:亿卢布) 70 450
A.调整了国民经济平衡 B.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C.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
7.斯大林曾经认为苏联工业化速度要适中,不能损害农业的发展。但1926年斯大林却提出:我们当前的基本任务就是加快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导致斯大林工业化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C.对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认识 D.对新经济政策的反思和突破
8.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 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9.1919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决议表示,苏俄“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于进行国内建设”。1920年2月,列宁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愿意同一切国家有生意往来。”这
A.说明协约国放弃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B.反映出苏俄对和平与发展的迫切愿望
C.表明苏俄实现了与西方列强和平共处
D.显示出苏俄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0.1928年10月,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举行的第二届全印尼青年大会上,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青年共同宣誓要忠于“一个国家,即印度尼西亚;一个民族,即印尼民族;一种语言,即印尼语”。这表明(  )
A.印尼共产党成立 B.印尼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印尼民族党成立 D.印尼人开展不合作运动
11.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是服服帖帖地服从坏人的主意,而是说用自己整个精神去反对专制魔王的意志。”1920年,国大党提出“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1930年,国大党又提出“印度必须跟英国断绝关系,完全独立”。1942年,国大党宣布“批准发动最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由此可见 (  )
A.“非暴力主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殖性质
B.国大党的斗争策略与总体目标发生根本性变化
C.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
D.国大党的理念与甘地的思想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12.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A.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13.1941年7月,苏英签订联合行动协定∶"双方互相保证,在当前反对德国的战争中相互援助和支持;双方保证,在战争过程中,除非得到双方同意,不同敌国举行谈判、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该条约
A.表明英国愿意承担绥靖政策错误的责任
B.标志着欧洲战场的转折已完成
C.说明苏英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取得一致
D.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4.斯大林曾在二战中某重大军事行动后,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发去贺电:“这次行动计划之周密,规模之宏大和行动之巧妙,在战史上还从没有过类似的先例。这场登陆行动必将作为最光辉的成就而载入史册。”该军事行动
A.直接导致意大利率先退出侵略战争 B.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促使罗马尼亚等法西斯仆从国投降 D.加速德国法西斯走向灭亡
15.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从提出到实施历经3年时间(1941-1944年),美英苏三国存在分歧。这样的分歧
国家 态度
苏联 提出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缓解在东线的压力
英国 确保战略重点地中海区城,提出持久消耗战和打击敌人“柔弱腹部"计划,主张在地中海东部巴尔干登陆,抢先楔入东南欧
美国 与英国达成妥协,延迟第二战场开辟,力图扩大在北非,中东、地中海的影响;实施“两洋战略",亚太战场希望得到苏联对日作战保证
A.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策略的分歧 B.因战争战场形势的变化而产生
C.突显苏联在欧洲战场的重要性 D.埋下了二战后冷战对峙的隐患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第三集团军指挥官,朱利安·宾爵士将军于1917年9月中旬奉命组织一次攻势,以把德军的兵力从伊普雷防区引开。他采纳了总参谋部主要军官JFC富勒上校的建议。由于坦克在佛兰德的泥沼中被证明没有价值,富勒找到了能大量部署机动装甲部队和发挥巨大影响的干燥场所一康布雷。英军在准备战斗时,他们低飞的飞机不停地在前线上空嗡嗡回旋,以压倒坦克出动时的隆隆声。美术家用最新彩色斑纹技术把车辆伪装起来。除军官外,部队的其他人,直到进攻前四十八小时都不知道坦克的事。
11月20日6时10分,英军坦克在炮火的掩护下,伴随着步兵,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这一行动是个无可争辩的胜利--军以不寻常的四千人伤亡的轻微代价,攻占了敌人的堑壕。俘获了七千五百名左右德国俘虏。德军广泛地利用调往危急方向上的车载野战炮和高射炮来对付英军坦克。11月29日英军停止前进。11月30日-12月6日,德军对敌方近12个步兵师,1700门火炮和1000多架飞机构成的突出部实施高三级历史科(期中)试题第7页(共8页)反突击。结果德军收复大部分失地,俘虏约9000人,缴获716挺机枪,148门火炮和100辆坦克。英军将73辆坦克投入战斗,才得以制止敌人的反突击和推进。12月7日,战役结束。英军损失4.3万人,德军损失4.1万人。此役开创了不经炮火准备集中使用坦克的先例,是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尝试。
——(英)韦斯特维尔《一战战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布雷战役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布雷战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年1月,美、英、法、日、意等30多个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集中讨论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有关问题,经过激烈争吵和斗争,于6月28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而关于德国的赔款问题,和会主要大国就德国的赔款数额、赔款的分配、赔款筹集等具体问题,无法达成共识,仅规定和会结束后,成立专门的赔款委员会,确定赔款数额及分配方案。1920年4月,由法、英、意、比利时组成的赔款委员会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限42年付清,法国得到赔款总数的一半以上。当年5月底前德国必须支付10亿金马克,以后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围绕德国赔款问题,法英美持续不断地博弈,德国则利用其矛盾,不断提出减少赔款和延期赔款的要求。1932年,德国宣布此后不再支付赔款。
——摘编自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赔款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1-5CDBCD 6-10CBABB 11-15ADCDD
16.(1)为引开伊普雷防区的德军兵力,牵制德军的战略部署;为展示坦克在作战中的战斗实力;进攻前努力掩盖坦克参与作战的存在;康布雷能大量部署机动装甲部队和发挥巨大影响的干燥场所;热衷于坦克战军官的配合等。
(2)康布雷战役是英军部署的一场先胜后败的突发性战役;开创了不经炮火准备集中使用坦克的先例(战前长时间的预备炮击没有必要),是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尝试(步坦协同作战);坦克集群作战威力巨大,在军事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等。
17.(1)成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处置战败国德国;缓和了欧洲国家的矛盾,诞生了一些新兴国家;组建了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达成了德国赔款问题的处理方案等。
(2)原因:大战对参战双方都造成巨大破坏;各战胜国对德国的赔款数额要求、利益不一致;对赔款的分配比例难以达成共识;德国充分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