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测试
1.1946年3月,英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弗兰克.罗伯茨向外交部建议,“要像战时解决军事战略问题那样来处理英苏关系”,“必须认识到苏联不可能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但同时我们应努力防止这种缺乏友谊的状态转化成敌对”。该建议被英国政府接受。这一建议
A.推动了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 B.延缓了英国对苏联冷战进程
C.体现了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 D.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关系缓和
2.自冷战结束以来,许多冷战的当事人纷纷发表回忆录,回顾自己在冷战岁月中的亲身经历,为今天以及今后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1995年,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苏联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的回忆录《信赖》就是这样一本书。该回忆录
A.因其版本新所以它可信度高 B.只记述作者的个人情感
C.作为史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D.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
3.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中国、欧共体等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4.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
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成型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5.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6.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市场调节,自由放任
7.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跃升为14.4%。材料反映英国的社会福利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扩大了社会消费
8.1933年7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抛子规约”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据此可知,罗斯福提出“一揽子规约”
A.保护了工人阶级的权益 B.有利于恢复银行业的信用
C.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D.使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9.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0.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
A.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
B.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
C.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
11.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解除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2.霍布斯鲍姆指出:“(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3.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14.一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甲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津凹布书和纳米比亚的独).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朋溃。非洲的独立运动的胜利
A.根本原因是冷哉期间美苏对峙 B.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认的觉醒 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15.“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世界级的人工战略水道,大大缩短了各洲间的海上距离。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两国的行动
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B.捍卫了国家主权
C.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D.摧毁了殖民体系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靠的是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摘编自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导致世界白银市场价格大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全面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改革思路来讲,为了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病,在改革开始阶段,首先应把中心放在改革经济机制和调整经济关系上,即要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放权让利,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经济杠杆的作用,而1957年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
从改革的步骤来看,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改组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
材料二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参加新中国10周年大庆。其间,赫鲁晓夫在庆祝宴会上讲话,教训中国不要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固性,并在中苏两党领导人的会谈中粗暴地攻击中国的内外政策,以致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抱有幻想,只看到美国当局表面上所谓“爱好和平”的一面,而且真的相信,没有看到美帝国主义的本质。会议作出结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团结为重、不搞争论、冷静观察的方针,但应看到国际上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谈谈你对材料一、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的认识。评价历史现象和人物,我们要注意哪些因素
试卷答案
1-5ACBAC 6-10BACBB 11-15ADBBB
16.(1)措施: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2)原因: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美国成为头号强国。
(3)积极:有利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弊端:美国建立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霸权
17.(1)失败原因:改革没有触及经济体制的根本,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而只是由一种行政手段转为另一种行政手段,即从中央的行政指令方法转向地方的行政指令方法;改革没有进行试点实践,以致工作急躁冒进;企业权力下放过头,导致地区“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
(2)认识:材料一从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角度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理有据,相对客观;材料二认为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主要是基于双边关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析,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要注意的因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对相关的历史结论也应该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