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0: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1.战国时期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 (  )
A.世族世官制的形成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2.汉惠帝时期汉朝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4.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能。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
A.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
B.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D.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5.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6.新任总统(第20任)加菲尔德在一座火车站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首次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政府文官
B.国王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官职
C.《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获得批准
D.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7.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下列有关材料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官其实就是公务人员 B.文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
C.公务人员不能进行捐款 D.文官可以参加某个政党
8.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奉行“战利品属于胜利者”的原则,上任后仅三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在他任职的8年内,先后撤换约1/5的联邦政府官员。这反映了美国
A.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B.选官制度亟需变革
C.分权制衡原则被打破 D.总统破坏民主政治
9.在19世纪中期之前,英美国家的文官一般都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建立常任文官制度,规定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这些改革
A.完善了英美国家的政党制度 B.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杜绝了政府的腐败行为
10.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
C.福利国家建设的需要 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11.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即凡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代用品的人,不允许参加考试。这一举措
A.避免了官场腐败产生 B.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C.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D.引发了鸦片战争爆发
12.1999年,汇编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和《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的法律文本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5年人民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相关法律文献名称的变化说明我国
A.干部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B.公务员管理开始实现法治化
C.已形成公务员管理法律体系 D.公务员的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13.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这体现了(   )
A.实事求是思想 B.党管干部原则
C.改革开放决策 D.统一战线理论
14.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一变化表明了
A.政法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 B.文官考试更注重选拔通才考生
C.考试注重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 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提高
15.“第83条: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纪律、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第84条:考试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之。”这是下列某个时期宪法文本的摘录,那么,“这个时期”最可能是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
A.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
B.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人法制化轨道
C.已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D.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党管干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
18.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废除科举制给中国政治带来了冲击,刚刚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为了重建有效统治,将目光投向域外,民国文官制度主要是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建立的。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高等考试分为政治、经济、法律、物理、数学、化学、机械、造船、建筑、医学等23个专门学科。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发布的《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规定:几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员或已经国务会议议决任命但尚须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最后审核才得正式公布的官员,均称政务官,除此之外的官员,即为常务官或事务官(公务员)。民国时期考试院办公楼院内卫士一律佩剑,还特设古乐队,发榜时主考官还师法明清的考官和皇帝,亲笔写榜,以示隆重。由于民国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即日支俸;考试及格人员虽经初试再试及格,大多数仍须先行学习,学习期间虽有津贴,但与试署人员所支俸禄相差悬殊。”民国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文官考试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的想法。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利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据材料,概括民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民国文官制度的认识。
1-5DDADD 6-10DBBCA 11-15CDBCC 16B
17.(1)特点:分科考试;考生不限财产、门第(相对公平);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策为主;一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
(2)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意识的增长,鼓舞了士人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对历代封建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方式;以选官为目的,不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18.(1)背景:科举制废除,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特点: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考试分多学科进行,文官分政务官和事务官;录取方式隆重;党务人员和军人的率取率较高,考试及格人员可以领取津贴;录取人数较少。
(2)民国的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民国时期官员的选拔,但录取人数不多,没有实现一切文官皆经考试,因此对民国时期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