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封建庄园制度盛行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征之一。下列对庄园制度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庄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盛行农奴制
B.庄园制度是中古时期西欧的主要制度
C.城市的兴起对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
D.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相对稳定的种姓制度
2.他们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要为领主工作,还要向领主缴纳各种捐税,虽然和领主属于差异很大的社会阶级,但都是基督徒。遇到基督盛会,特别是圣诞节和复活节,所有居民都要到教堂聚会。上述场景发生在
A.古希腊城邦 B.古罗马城邦
C.中古西欧庄园 D.中古日本庄园
3.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4. 11--12世纪,在西欧一些城市出现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封建主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D.市民阶级的形成
5.在亨利二世(1154- 1189 年在位)时期,英国剑桥市民支付了300银币和1金币,获得了包税权,而且国王的治安官不得随意干涉市民。这说明当时的剑桥
A.获得一定自治权 B.成为商人聚居地
C.加快工业化进程 D.建立君主立宪制
6.人们在-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幅画,画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左一右,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 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这关系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7.在罗马法中,债务人因其过错而未履行契约义务的后果就是使债权人获得诉权并且通过诉讼从债务人处获得赔偿。根据市民法的规定,赔偿是一项诉讼制度,债因争讼而消灭,原债为金钱赔偿所替代,它的数量由判决确定。据此可知该规定
A.消除了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
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提供了违约纠纷的解决机制
D.明确金钱是唯一的赔偿方式
8.某历史学家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符合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教化帝国民众,使人人安分守法
9.拜占庭帝国时期编撰的《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罗马法,也对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作了相当详尽的规定。据此推断,《罗马民法大全》可用于研究
A.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B.统治阶层的贪婪
C.拜占庭社会的特征 D.工商业发展衰败一
10.伊斯兰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分别是
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和沙皇俄国
11.奥斯曼帝国苏菜曼一世在改革过程中,特别关注采邑上的基督徒农民状况,确定了他们应缴纳的什一税和牲口税,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农奴或应农的悲惨境地。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 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
12.“大壶节”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纵观历史,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发生在
A.哈拉帕文明时代 B.复多帝国时代
C.德里苏丹国时代 D.马拉塔帝国时代
13.古代东非的国家-般都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B. 手工业技术领先
C.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D. 经济结构多元化
14.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轩就是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遭使前往的西城诸国中也包括黎轩。751年,杜环在与大食作战中被俘,最远可能到达北非.他返回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的汪大渊也到过非洲,并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中留下了相关记载。这说明
A.亚历山大城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B.《经行记》是最早的记载中非交往的史料
C.中非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往来
D.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15.阿兹特克太阳历也称季节历,规定一年18个月,每月20日,年末5日为凶日,总共365天。其记录最详细的是种植和体耕时间及用季与旱季何时出现等。材料可以论证
A.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B.天文历法与生产实践的关联
C.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文明高度
D.农业生产与社会科学的对立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16.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另爵成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落实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断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它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
-----据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整理
材料二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 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隆市民各项封建欧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小人的命运和天魂开段,通过上小持选,每个健腿上帝的人的可元成为天国的远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位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确出一般尊卑荣导现念,为推加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有种现念与罗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柏即合,逐渐融为一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10分)
17.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的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路口处再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
材料二 大津巴布韦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为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愚化、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书必然要被废弃。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大津巴布韦被度弃的原因,(10分)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庄园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休,农奴是其主要的生产劳动者,故A正确;B是庄园制度的地位,“城市的兴起对庄因经济具有瓦解作用"是庄园制度发展的表现,而非特点,排除B、C;D表述本身错误。
2. C[解析]本题考查中古西欧庄园的特征。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这里的“他们“应该是庄园中的农奴,再结合“基督徒”和“领主”,可以判断是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庄园,故C正确。
3.D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的王权专制。西班牙、英国、法国通过集权建立的“新君主国”,在本质上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D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旧式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君主国,A项错误;15世纪以后,西班牙、英国、法国的集权不再是教皇控制下的旧式宗教神权国家,B项错误;15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足以建立议会主导的中央集权国家,C项错误。
4.B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西欧的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城市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级,11- 12世纪,西欧一些城市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阶级冲突日益尖锐是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封建主对市民的剥削是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市民阶级的形成并非斗争出现的根本原因,故D错误。
5.A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根据材料中的“支付了300银币和1金币,获得了包税权,而且国王的治安官不得随意干涉市民”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的剑桥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6.D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政教关系的特点。 材料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左一右,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这显示出教皇和君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所以选D。
7.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只有通过诉讼才能确定债务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是否应当对债权人作出赔偿以及如何进行赔偿,体现了通过诉论赔偿担责原则,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中也并未涉及罗马对外扩张的问题,故B项不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金钱赔偿,但无法说明是唯一的赔偿方式,故D项错误。
8.C [解析]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目的。材料分析了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背景,从关键句子“以维持和巩因其统治地位”可知,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维护皇权,故C正确。
9.C[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民法大全》编撰于6世纪,当时正值并占庭帝国时期,其内容包括对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的详尽规定等,可用于研究处于中世纪的拜占庭社会特征。故C项正确;《罗马民法大全》不能用于研究13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故A项错误;《罗马民法大全》用以调节各种利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能用于研究统治阶层的贪婪,放B项错误;《罗马民法大全》可以用于研究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10.A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帝国。根据“伊斯兰世界”“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结合所学可知。信仰伊斯兰教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故选A;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不符合“伊斯兰世界”,排除B.C.D.
11.D [解析]本题考查奥斯曼帝国。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的基督徒农民所缴税额比欧洲基督教国家有优越性,这有利于赢得基督徒农民对政权的认可,缓解帝国境内基督教群众与伊斯兰群众之间的矛盾,故选D项;封君封臣体制盛行于中古时期的欧洲,排除A项;苏莱曼一世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并非为解决兵源问题而实行的军事举措,排除B项;确定农民的应缴税额并不等同于授予其土地所有权,实际上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手里,排除C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印度。笈多帝国时代,由婆岁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故B项正确。
13.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材料反映出古代东非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同时发展,体现了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特征,故D项正项;材料未体现其农业的发展速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东非国家手工业与其他地区手工业的比较,无法得出“领先”的地论,放B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东非国家贸易发达城市繁荣,但是无法说明商业中心形成情况,故C项错误。
14.D[解析]本题考查中非交往。从材料可以判定的是早在记代中非之间北可能有交流。之后在唐代、元代都有交在的记录,所以中非之间的交往源远远流长,D正确。
15.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材料“其记录最详细的是种植和休耕时间及雨季与旱季何时时出现等”体现的是阿兹特克太阳历主要是为生产实践服务,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A排除;C夸大了自然条件的作用,排除;D说法不符合逻辑、排除。
16. (1)特点: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基督教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王权较弱。(10分)
(2)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流;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价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5分)
因素:日耳曼人的观念;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坡(5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西欧。(1)特点:根据“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征取赋税”得出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或拥有司法、行政、赋税权力);根据“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它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得出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根据“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得出教权与王权二元并行,王权较弱。
(2)“自由”:根据“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得出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根据“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得出司法自由;根据“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得出财产自由;根据“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得出身份自由;根据“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得出土地自由;根据“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得出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因素:根据“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有权反抗和报复”得出日耳曼人的观念;根据“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得出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域;根据“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得出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
17.(1)特色:石头建筑,硬槌修饰。
原因:自然环境影响;保护财产和家眷。(10 分)
(2)原因: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垦殖;人口大量迁移。(10 分)
[解析]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文明。(1)特色,由材料一“用硬槌修饰成石砖”可知,大津巴布韦的建筑是石头建筑,且用硬槌修饰。原因,由材料一“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同时石头建筑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财产和家眷。
(2)原因,由材料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可概括出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垦殖、人口大量迁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