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1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
1.《班簋》铭文记载了周王命毛伯率兵征讨东方反叛的少数民族,成功之后告祭天的事情。铭文日:“公告其事于上,唯民亡遂才(哉),彝昧天令(命),故亡。允才(哉)显,惟敬德,亡卣(攸)违。”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铭文是研究商周社会的主要史料
B.西周族群对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C.周王以天意来论证政治活动的合法性
D.敬德保民的儒家思想在西周得到重视
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据青铜器铭文和古文献记载,周代并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五等爵制。畿内贵族兼做王官者多称“公”;畿外较大诸侯则称“侯”;“伯”本为贵族家长之称,后亦称一方诸侯之长;蛮夷之君多称“子”;“男”则为华夏小国诸侯之称。据此可知,周代
A.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 B.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低效
C.国家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D.贵族政治统治形式多样
4.《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据此有人否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敬业精神,而推测大禹是因“罪人之子”的身份不敢人家门,这一结论
A.已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B.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C.与司马迁的观点一致 D.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5.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6.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 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 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C. 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D. 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7.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人团选出;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的总统选举方式(  )
A. 规避了联邦体制带来的弊端 B. 反映了美国公民没有选举权
C. 充分体现代议制民主的实践 D.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8.“……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
A. 联邦政治原则 B. 民主原则 C. 权力制衡原则 D. 自由原则
9.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华池南梁荔园堡召开,选举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群众习惯上称南梁政府)。同时,还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随后,根据地各县陆续建立了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A.创建了“三三制”民主政权 B.完成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C.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尝试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10.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A.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
11.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分化组合后,由300多个政党、社团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理念 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
C.法律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 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
12.下表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歌”的节选,其变化反映了
名称 背景 内容节选
《巩金瓯》 情政府宣称“立宪” 喜同袍,清时幸遵,真熙嗥,帝国苍穹保
《五族共和歌》 中华民国成立 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中华雄立宇宙间》 中华帝国成立 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国民革命歌》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A.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逐渐深入 B.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
C.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
13.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14.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是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候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到变化反映出(  )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15.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总是把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放在他全部行动的首位,“限田”、“占田”、“均田”、“方田”等记载,史书中接踵而至,承继不断。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巩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C. 稳定基层统治秩序 D. 限制封建地主对农民剥削
16.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伯利克里在演讲中说:“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专制形式继承了下来,国王继续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但是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力,国家主权的中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有权缔约,有权任命大使、最高法院法官和政府其他官员的权力,但需要国会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对国会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仍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既有效。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述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归纳美国总统制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现代民主制度与雅典民主制度的不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1.C2.B3.C4.D5.A6.B7.C8.C9.C10.A11.C12.B13.C14.C15.B16.A
17.(1)条件:①城邦体制;②小国寡民、独立自治;③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
(2)发展:①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②议会主权的确立;③王权受到限制。
(3)特点:①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军政大权;②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任职有期限;③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4)不同:①英美属于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雅典属于直接民主;②英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雅典属于奴隶主民主。
18.(1)方式的相同: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关键词:少数民族汉化,类似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得分)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
(2)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