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优训练】2022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提优训练】2022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7: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提优训练】2022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将下列选项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和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涔涔(cén) 萦绕(yín) 蒸融 遮挽
B.原谅(liànɡ) 缥缈(mǎo) 明媚 惊皇
C.枯萎(wěi) 锻炼(duàn) 耽搁 念叨
D.惆怅(zhànɡ) 温馨(xīnɡ) 滋味 折叠
(2)下列不是运用心理描写的语段是( )。
A. 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B.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C.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D.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点,其中有一项不是的,这一项是( )。
A. 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
B. 这两篇课文都抓住时间来写,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C. 这两篇课文都是情景交融,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D. 这两篇课文都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匆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待我的遗憾和感概。
B.《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C.《别了,语文课》写一直讨厌语文课的“我”忽然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说明了情感产生变化的缘由,抒发“我”对母语的热爱及对祖国的不舍之情。
D.《阳光的两种用法》写了“我”的母亲对阳光的两种用法,表达了“我”对母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人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的景物而变化。
B.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境不同,但对事物的感受是相同的,抒发的情感是一样的。
C.我们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D.我们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根据语境写词语。(10分)
(1)我jué chá( )日子去的匆匆,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què hū( )是渐渐kōnɡ xū( )了。我只有tàn xī( )、pái huái( ),bù jīn( )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bō nònɡ( )着一个yǐ xué( )。我坐在cǎo cónɡ( )里翻看一本huà bào( )。
3.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咔嚓(cā chā) 缥缈(miǎo mǎo) 绽开(zhàn zàn)
依偎(wèi wēi) 明媚(mèi méi) 蒸融(nónɡ rónɡ)
4.照样子,写词语。(3分)
(1)例:绿 油油
红 白 金 .
(2)例:翻箱倒柜
、 、 。
5.给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日子:A.日期;B.时间(指天数);C.指生活或生计。
(1)六一儿童节,这个日子的活动我们已经安排好了。( )
(2)大家都盼望着过上好日子。 ( )
(3)今天就是那个日子。 ( )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0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①这段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化把 比作“ ” 被“吹散了”,“ ” 被“蒸融了”,写出了时间 。
②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 。
③句中的“痕迹”指的是 。
④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仿写句子:过去的日子如 ,被 ,如 ,被 。
7.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那个星期天》中“我”的心情变化是随着一天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
(2)学习了《匆匆》一课,我想到了时间过得很快的成语: 、 、;我想到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 ”。
(3)《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一是 。二是 。
2、阅读理解。(21分)
(一)课内阅读。(11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 标出文中的排比句,试谈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
.
.
2.你知道吗?在上面的文段中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认真思考一下,试将这一处对比的作用写在下面。(2分)
.
.
3.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具有抒情性,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
.
4.试概括上文内容或者说出上文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2分)
.
.
5.面对如此匆匆而过的时间,你有何感想?(2分)
.
.
(二)课外阅读。(10分)
别了,语文课
何紫 (香港)
钟声响了,第一堂是国语。以前我上这一识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国语书,另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忽然不会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着张先生授课,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了国语科,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好象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是下课钟声。
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这本书浅显地介绍中国语文的发展,然后分述丰富的中国语文,简练的中国语文和优美的中国语文,最后还讲述学好中国语文的方法。我一下子对中国语文知道很多很多,我有点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点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点知道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我放下了书,走到爸爸跟前,问爸爸: “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
爸爸说: “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知道那边华侨很少,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到了那边,你便要学习西班牙文。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了中国语文。”
我听了吓了一惊。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国语课,实在学得不好,实际上大约只有三、四年级的中文程度。 我张惶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我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我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最近一次默书,我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到一百分!那天国语课,张失生拿出我的默书簿,翻开第一页给大家看,然后又翻到最后一页,高高举起让同学们看。张先生说: “陈小允的惊人进步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们看,他学期开始默书总不合格,现在却得了一百分!”
有谁知道我心里绞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在我侧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 “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同学们都奇怪地注视着我。张先生走到我身旁,亲切地抚着我的头,说:“小允,是为你的进步而哭吗?”
我抹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地说: “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泪水模糊了眼睛,我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反应,只知道全班忽然异样的沉寂,张先生轻抚着我的头,叫我坐下。
离开这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纷纷在我们纪念册上留言,声声叮嘱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国语文。
这天,是我最后一次上国语课了,张先生带来一扎用鸡皮纸封好的包裹,她对全体同学说: “陈小允是最后一天和大家相叙了。我们祝福他在外地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没有什么送给他,只送他一套由小学六年级到中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希望他远离祖国后还可以好好自修.不要忘记母语。”
我接过这套书,心里极度难过。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来,有人送我一本中文字典,有人送我一本故事书。他们的热情,使我一直热泪盈眶。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把我的默书簿—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象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
1.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3分)
(1)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 )
(2) 我张惶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我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 )
(3)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由开始 到后来 。(2分)
3. “这一堂好象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是下课钟声。”, “这一堂课”为什么过得特别快?(3分)
.
.
4. 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
三、习作展示。(30分)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幸福、青春、理想、机遇、成功、友谊……有人说过,当你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懂得珍惜时却已经失去了珍惜的机会。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提优训练】2022年春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将下列选项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和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涔涔(cén) 萦绕(yín) 蒸融 遮挽
B.原谅(liànɡ) 缥缈(mǎo) 明媚 惊皇
C.枯萎(wěi) 锻炼(duàn) 耽搁 念叨
D.惆怅(zhànɡ) 温馨(xīnɡ) 滋味 折叠
(2)下列不是运用心理描写的语段是( C )。
A. 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B.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C.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D.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点,其中有一项不是的,这一项是( B )。
B. 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
B. 这两篇课文都抓住时间来写,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C. 这两篇课文都是情景交融,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D. 这两篇课文都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匆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待我的遗憾和感概。
B.《那个星期天》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C.《别了,语文课》写一直讨厌语文课的“我”忽然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说明了情感产生变化的缘由,抒发“我”对母语的热爱及对祖国的不舍之情。
D.《阳光的两种用法》写了“我”的母亲对阳光的两种用法,表达了“我”对母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请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人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的景物而变化。
B.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境不同,但对事物的感受是相同的,抒发的情感是一样的。
C.我们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D.我们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根据语境写词语。(10分)
(1)我jué chá(觉察)日子去的匆匆,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què hū(确乎)是渐渐kōnɡ xū(空虚)了。我只有tàn xī(叹息)、pái huái(徘徊),bù jīn(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bō nònɡ(拨弄)着一个yǐ xué(蚁穴)。我坐在cǎo cónɡ(草丛)里翻看一本huà bào(画报)。
3.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咔嚓(cā chā√) 缥缈(miǎo√ mǎo) 绽开(zhàn√ zàn)
依偎(wèi wēi√) 明媚(mèi√ méi) 蒸融(nónɡ rónɡ√)
4.照样子,写词语。(3分)
(1)例:绿 油油
红 通通 白 花花 金 灿灿
(2)例:翻箱倒柜
跋山涉水、通情达理、呼风唤雨.
5.给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日子:A.日期;B.时间(指天数);C.指生活或生计。
(1)六一儿童节,这个日子的活动我们已经安排好了。(B)
(2)大家都盼望着过上好日子。 (C)
(3)今天就是那个日子。 (A)
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0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①这段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化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比作“如轻烟” 被“吹散了”,“如薄雾” 被“蒸融了”,写出了时间匆匆而去,稍纵即逝。
②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③句中的“痕迹”指的是美好的回忆, 有意义值得深藏的事情。
④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仿写句子:过去的日子如寒冰,被阳光融化了,如雨滴,被骄阳蒸发了。
7.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那个星期天》中“我”的心情变化是随着一天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早晨——兴奋、急切→上午——焦急→下午——焦急、惆怅→黄昏——失望、委屈。
(2)学习了《匆匆》一课,我想到了时间过得很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想到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一是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二是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3、阅读理解。(21分)
(一)课内阅读。(11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标出文中的排比句,试谈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用排比句式描绘春景,形象地表明了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2.你知道吗?在上面的文段中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认真思考一下,试将这一处对比的作用写在下面。(2分)
“燕子可再来、杨柳可再青、花儿可再开”与“逝去的日子不再回”形成对比。用形象化的对比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使文章形象而流畅。
3.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具有抒情性,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4.试概括上文内容或者说出上文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2分)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5.面对如此匆匆而过的时间,你有何感想?(2分)
我应该珍惜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课外阅读。(10分)
别了,语文课
何紫 (香港)
钟声响了,第一堂是国语。以前我上这一识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国语书,另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忽然不会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着张先生授课,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了国语科,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好象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是下课钟声。
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这本书浅显地介绍中国语文的发展,然后分述丰富的中国语文,简练的中国语文和优美的中国语文,最后还讲述学好中国语文的方法。我一下子对中国语文知道很多很多,我有点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点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点知道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我放下了书,走到爸爸跟前,问爸爸: “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
爸爸说: “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知道那边华侨很少,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到了那边,你便要学习西班牙文。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了中国语文。”
我听了吓了一惊。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国语课,实在学得不好,实际上大约只有三、四年级的中文程度。 我张惶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我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我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最近一次默书,我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到一百分!那天国语课,张失生拿出我的默书簿,翻开第一页给大家看,然后又翻到最后一页,高高举起让同学们看。张先生说: “陈小允的惊人进步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们看,他学期开始默书总不合格,现在却得了一百分!”
有谁知道我心里绞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在我侧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 “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同学们都奇怪地注视着我。张先生走到我身旁,亲切地抚着我的头,说:“小允,是为你的进步而哭吗?”
我抹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地说: “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泪水模糊了眼睛,我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反应,只知道全班忽然异样的沉寂,张先生轻抚着我的头,叫我坐下。
离开这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纷纷在我们纪念册上留言,声声叮嘱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国语文。
这天,是我最后一次上国语课了,张先生带来一扎用鸡皮纸封好的包裹,她对全体同学说: “陈小允是最后一天和大家相叙了。我们祝福他在外地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没有什么送给他,只送他一套由小学六年级到中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希望他远离祖国后还可以好好自修.不要忘记母语。”
我接过这套书,心里极度难过。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来,有人送我一本中文字典,有人送我一本故事书。他们的热情,使我一直热泪盈眶。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把我的默书簿—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象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
1.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3分)
(1)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 心理描写 )
(2) 我张惶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我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动作描写 )
(3)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语言描写)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由开始 到后来 。(2分)讨厌 喜欢
3. “这一堂好象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是下课钟声。”, “这一堂课”为什么过得特别快?(3分)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感受,因为“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课上“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才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4. 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要珍惜当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可贵,无法拥有时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三、习作展示。(30分)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幸福、青春、理想、机遇、成功、友谊……有人说过,当你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懂得珍惜时却已经失去了珍惜的机会。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不少于500字。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