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压强实验题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各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章:压强实验题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各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1 18:4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章:压强实验题
1.(2021·广东·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八年级期中)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_________________程度来确定.
(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图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_________.
2.(2021·广东·河源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用一只矿泉水瓶和一块海绵等器材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1)实验时,通过观察_______来比较矿泉水瓶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
(2)在图A、B、C操作中,观察图_______和_______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观察图B和C可知:受力面积—定时,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若将矿泉水瓶放在石块上如图D所示,矿泉水瓶对石块的压力作用效果与A图中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2021·广东湛江·八年级期中)小强同学利用小桌,海绵及肥皂“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探究过程如图所示。
(1)小强通过观察海绵的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_;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__;
(3)比较图__和__实验可知,压力一定时,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_;
(4)小强将肥皂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发现无论是大块还是小块肥皂对海绵的作用效果与之前一样,他经过分析、论证得到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小强的方法是:__(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
(5)此实验__(选填“能”或“不能”)用硬纸板代替海绵,原因是__;
(6)在物理学中,用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7)实验时,如果旁边没有海绵,还可以选择__。
4.(2021·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小桌、海绵和砝码等器材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该同学通过观察___________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2)比较图甲、乙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比较___________两图的实验,可知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为了反映压力的效果在物理学中引入了___________这个概念。
(4)在生活中,公交车上的破窗锤敲击端做成锥状,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来增大压力作用的效果;某桥头上立着20t的限重标示牌,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来减小压力作用的效果。
(5)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___________ p丁(选填“>”“<”或“=”)
5.(2021·广东揭阳·八年级期中)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 法;
(2)比较图甲、乙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下列实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___________ (选填“A”或“B”);
A.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
B.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严禁货车超载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所示实验;
(4)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
6.(2021·广东·江门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小李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时,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都很小,表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_____(选填“好”或“差”)。
(2)为了探究多种因素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每一次只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探究方法是____法。
(3)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____的关系。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______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___。
(5)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两个图进行对比。
(6)图丙中,固定U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同一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______的压强大小关系。
7.(2021·广东·留仙学校八年级期中)如图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1)压强计上的U形管 ______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连通器。
(2)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图甲,其调节的方法是 ________(选填“A”或“B”),使U形管左右两侧的水面相平。
A.将右侧支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3)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 ___________有关。
(4)比较 ___________两图,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5)已知图丁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h=10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之差为 ____Pa。(ρ水=1.0×103kg/m3,ρ盐水=1.1×103kg/m3,g=10N/kg)
(6)本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有 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8.(2021·广东·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八年级期中)小昕用U形管压强计去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她发现:按与不按探头的橡皮膜,U形管两边液面均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则这套实验装置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
(2)小昕选用了另一个能正常使用的压强计和一大烧杯的水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她探究的问题是:液体内部压强与________的关系.实验过程中要判断探头承受液体压强的大小,主要是观察________.
(3)小昕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选了另一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密度大小无关”。
① 她的结论对不对?为什么?________
② 由本实验可知,ρ水________ρ液 。 (选填:“>”或“<”或“=”)
9.(2021·广东韶关·八年级期中)如图,在“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
(1)压强计是通过观察U形管的两端液面的 ______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这种研究方法叫 ______;
(2)比较如图甲和如图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______;
(3)如果我们要想讨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应保持 ______不变,应选择图 ______进行比较,结论是 ______;
(4)已知如图乙中U形管左侧液柱高为4cm,右侧液柱高为10cm,则U形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为 ______Pa(ρ水=1×103kg/m3,g=10N/kg)。
10.(2021·广东·湖景中学八年级期中)小华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序号 液体 深度/cm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
1 水 5 朝上 4.9
2 水 5 朝下 4.9
3 水 5 朝侧面 4.9
4 水 10 朝侧面 9.7
5 水 15 朝侧面 14.6
6 酒精 15 朝侧面 11.8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______来反映液体压强大小;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比较序号为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
(3)比较序号为3、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随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4)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时,小华根据图乙、丙所示情形,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11.(2021·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实验如图所示:
(1)此时的大气压强等于_____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2)若将实验中的液体改为水,则当时的大气压强可以支持_______m高的水柱;(水银=13.6×103kg/m3、水=1.0×103kg/m3)
(3)若把该装置移上屋项,则水银柱的高度会变低,说明高度越高,大气压越_______;
(4)若屋顶的面积是45m2,屋外大气压强为p=1.0×105Pa,屋项受到大气压力为______N。
12.(2021·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小强利用矿泉水瓶做了有关压强的实验。
(1)如图甲,瓶中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瓶口后倒置,纸片不会落下说明了______的存在;若将瓶子向各个方向倾斜一些如图乙,该实验仍能成功,说明了______;
(2)利用自制气压计研究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他将气压计(如图丙)从1楼带到17楼的过程中,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变化,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大致得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结论是:高度越高,大气压强______。
楼层 1 5 9 13 17
管内与瓶内水面 的高度差/cm 5 5.35 5.76 6 6.3
(3)如图丁是在A地点测量大气压值实验图,若管上方真空,则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______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标准大气压。小强怀疑管上方是否真空,他要怎样操作判断:______。
13.(2021·广东肇庆·八年级期末)如图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甲图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所示,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所示,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个砝码。
(1)比较______两图可知,当受力面积一定时,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比较乙丙两图可知,当压力一定时,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此实验中运用到的主要探究方法是______;
(4)小红想将图丁与乙图比较压力大小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她的思路正确吗______?为什么______?
(5)小明把两支同样的粉笔竖直放置在坚硬的水平桌面上,粉笔两头横截面积不同,其中一支正放,一支倒放(如图戊所示),发现桌面均无明显的形变,于是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的结论。他的看法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 凹陷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和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析】
(1)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凹陷程度来确定,这是转换法的运用;
(2)分析比较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效果不同,故可得出结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乙、丁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效果不同,故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 海绵的凹陷程度 A B 压力 相同
【解析】
(1)[1]实验时由于海绵容易发生形变,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就可以比较水瓶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
(2)[2][3]在图A、B、C操作中,图A、B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由图可知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图B、C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由图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5]在图A、D操作中,压力的大小相同,受力面积也相同,所以作用效果也相同。
3. 凹陷程度 转换法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 丙 受力面积 控制变量法 错误 小强同时改变了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不能 硬纸板的形变不明显 压强 细沙
【解析】
(1)[1][2]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海绵凹陷程度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反映作用效果,是转换法。
(2)[3]甲、乙两图,受力面积大小相同,压力越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所以可得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4][5][6]图乙和图丙,压力大小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可得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7]通过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探究受力面积与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4)[8][9]小强将肥皂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压力变化,受力面积同时也发生变化,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这个实验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同,就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是错误的。
(5)[10][11]不能用硬纸板代替海绵,由于硬纸板的形变不明显,不容易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6)[12]压力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越大,压强越大。
(7)[13]实验时,如果旁边没有海绵,还可以选择细沙代替海绵,通过小桌陷入细沙的深度来反映力的作用效果。
4. 海绵的凹陷程度 乙、丙 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力 =
【解析】
(1)[1]根据转换法,本实验是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2]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压力一样,改变受力面积,故选乙、丙。
(3)[3]为了反映压力的效果在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
(4)[4]公交车上的破窗锤敲击端做成锥状,这是利用了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力作用的效果。
[5]某桥头上立着20t的限重标示牌,这是利用了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力作用的效果,以保护桥面和保障行车安全。
(5)[6]因为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变,根据,压强相同。
5. 泡沫的形变程度 转换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B 甲 丙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解析】
(1)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采用转换法,通过泡沫的形变来体现的。
(2)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甲、乙所示实验,根据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控制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不同,分析图示实验,然后答题。
(4)通过泡沫的形变判断压力作用效果,要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就要控制压力不变,而受力面积不同。
(1)[1][2]实验中,泡沫的凹陷程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用泡沫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这是转换法的应用。
(2)[3]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由此可得: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A.图钉的一端做得很尖,受力面积小,在压力的情况,压强大,易刺破皮肤,不符合题意;
B.货车行驶时,地面的受力面相同,承载质量越大,对地面压力越大,压强越大,路面易损坏,符合题意。
(3)[5][6]]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图甲、丙所示实验符合要求。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7]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该保持压力不变。由图丁所示实验可知,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等,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涉及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这两种方法是初中物理用到的最多的探究方法,大部分探究实验都用到这两种方法,需要重点掌握。
6. 差 控制变量 深度 丙、丁 无关 乙、丙 不同方向
【解析】
(1)[1]液体压强计就是利用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压强的,压强越大,U形管液面高度差越大;小李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时,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化很小,表明其气密性差。
(2)[2]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3]甲、乙两图液体的密度相同,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不同,所以,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4)[4]由控制变量法知道,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丙、丁两图进行对比。
[5]由图知道,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没有变化,所以,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无关。
(5)[6]由控制变量法知道, 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乙、丙两个图进行对比。
(6)[7]根据题意知道,使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在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关系。
7. 不属于 B 液体的深度 丙、丁 1000##103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
(1)[1]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压强计上端不都是开口的,故不属于连通器。
(2)[2]进行调节时,只需要将软管取下,再重新安装,这样的话,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是相等的(都等于大气压),当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液体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此时的液体压强越大,采用了转换法。比较图乙和图丙两图知,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不同,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压强不同,故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4)[4]要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需要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比较丙、丁两图,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5)[5]图丁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
h=10cm=0.1m
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
p=ρ水gh=1.0×103kg/m3×10N/kg×0.1m=1000Pa
(6)[6][7]根据(3),本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8. 仪器漏气 深度 U形管两边的液面差 不对,没有控制液体的深度一样 <
【解析】
(1)[1]漏气是造成按压橡皮膜时,液柱的高度不变的原因。
(2)[2]图2用的是同一杯水,液体密度一定,探头所处深度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实验是通过观察U形管左右液柱高度差比较压强大小的。
(3)①[4]他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来进行实验,应保持深度相同的情况下,观察液体密度对压强大小的影响。
②[5]由图3知,金属盒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压强相同,但在液体中的深度较小,由公式知:水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
9. 高度差 转换法 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深度 乙、丙 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000##1×103
【解析】
(1)[1][2]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时,就是靠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来体现压强大小的,液面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这用到了转换法。
(2)[3]比较图甲和图乙,两杯中的液体密度相同、金属盒所处的深度不相同,深度越深,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4][5][6]要讨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需要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金属盒的方向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故选乙、丙两次实验即可;由乙丙两次实验可看出,盐水密度较大,金属盒在盐水中时,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较大,即液体压强较大,所以可得,知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7]图乙中U形管的右侧与大气相通,则U形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为右侧液柱产生的压强:
p=ρgh=1×103kg/m3×10N/kg×0.1m=1000Pa
10. 液面的高度差 不漏气 1、2、3 相等 深度 不能 没有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
【解析】
(1)[1]根据转换法,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压强大小。
[2]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2)[3][4]研究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关系,要控制液体的深度和密度相同,故比较序号为1、2、3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5]比较序号为3、4、5的三组数据,液体相同,深度增加,高度差增大,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6][7]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时,要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小华根据图乙、丙所示情形不能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理由是没有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
11. 750 10.2 低
【解析】
(1)[1]读图可知,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750mm,因此,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75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2]根据水柱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都等于此时大气压,则有p水=p水银,根据p=ρgh可得
ρ水gh水=ρ水银gh水银
当时的大气压强可以支持的水柱高
h水=h水银=×0.75m=10.2m
即当时的大气压强可以支持10.2m高的水柱。
(3)[3]若把该装置移上屋顶,水银柱高度变小,说明屋顶的大气压较低,进而说明大气压跟高度有关,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4)[4]大气压对屋顶的压力
F=pS=1×105Pa×45m2=4.5×106N
即屋项受到大气压力为4.5×106N。
12. 大气压强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越低 750 小于 见解析
【解析】
(1)[1]硬纸片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对它向上的压强,大气压远大于水对硬纸片向下的压强,所以不会掉下来。该现象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将瓶子向各个方向倾斜一些,该实验仍能成功,说明了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
(2)[3]当拿着该装置从1楼带到17楼的过程中,细管中的水柱将逐渐升高;表明随高度的增加,细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增加,因瓶内的气压等于大气压加上细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所以大气压减小,故由此可知: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3)[4]图中750mm高度是管内水银面和水银槽中水银面之间的高度,它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大小相等。
[5]1标准大气压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当地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6]为了验证管上方是否真空,把管放倾斜,高度低于750mm,如果管上方充满水银,说明是真空。
13. 甲、乙 压力越大 受力面积越小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不正确 没有控制受压面材料相同(木板桌面不能很好的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不正确 坚硬的桌面不能很好的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桌面的形变人眼看不到)
【解析】
(1)[1][2]比较甲、乙两图可以看出,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故可得出: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3]比较乙丙两图可以看出,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故可得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4]此实验中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运用到的主要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同时,通过受压面的形变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到的是转换法。
(4)[5][6]将图丁与乙图比较压力大小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这一思路不正确。因为图丁中的受压面材料与图乙的受压面材料不同,不能准确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5)[7][8]把两支同样的粉笔竖直放置在坚硬的水平桌面上,粉笔两头横截面积不同,其中一支正放,一支倒放,发现桌面均无明显的形变,于是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的结论。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坚硬的桌面不能很好的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