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四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说出人猿同祖以及人与猿的相似点。
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以及人猿生活的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分小组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什么动物小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老了三条腿走路?
学生回答:人。
师:孩提时代我们都问过爸爸妈妈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从哪儿来的?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学生回答:人是进化来的;人是猴子变来的;人是从海里来的;人是自己生出来的;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人,东方人认为女娲造人等。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人类的产生有了新的困惑。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神话传说可信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二、讲授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活动一:交流讨论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进化论。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学生小组派代表分汇报交流。
学生甲: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 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线索。后来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当时许多科学家坚信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支持者与神创论观点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学生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之间进行的。 事情发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师:同学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森林古猿。
活动二:探究人与猿的关系。
小组形式自学P79人与猿的关系。
教师展示课前学生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搜集的资料回答:
类别 生活区域 生活方式
猩猩 亚洲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黑猩猩 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
大猩猩 非洲东部和西部的赤道地区
长臂猿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3)、共同的祖先是谁?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
(1)、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2)、相似处:可直立(主要是臂行),无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牙齿都有32颗,染色体对数很接近,会患同样的疾病等。
根本区别: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 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根据比较得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近的亲缘关系,研究初步表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祖先呢?
活动三:人与猿同祖的证据。
教师播放视频,展示古生物学家挖掘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
师:最原始的古猿是在埃及发现的,它生活在距今大约3300万年前。我国云南省禄丰县也相继发现了许多类似的古猿化石,化石是证明古猿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思考:古猿都有哪些特征与人相似?
学生回答:埃及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显示,埃及古猿的门齿小,类似人;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都比较大,类似猿,是一种开始用手进食的杂食动物。由此可知,人与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活动四:观看森林古猿“露西”、“东非人”的生活图片和视频。
思考:
1、尝试描述它们的生活状况。
2、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人类的呢?
学生回答总结:
(1)、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2)、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的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3)、又经过了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动物,人类是否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呢?
学生回答: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了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活动五:互动游戏。
学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同学,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能用表情或是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同学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同学。最后由第三位同学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学生小结: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人类的发展和起源。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变化的顺序是:直立行走--制造简单工具--制造复杂工具--产生语言。
活动六:小组自学P80-81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师展示几个进化阶段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完成:用表格的形式完成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表。
进化阶段 生活年代 脑容量/mL 工具
南方古猿 距今约700万年前 500mL 使用天然工具
能人 距今约200万年~150万年间 550~750 mL 能制造、使用工具
直立人 距今约150万年前~20万年间 1000 mL 能用火和工具
智人 距今约20万~1万年间 1300~1500 mL 能进行农业和艺术活动
教师小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迁,人类祖先被迫下地,逐渐用后肢直立行走,用前肢寻取食物,并在长期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会了制造工具、使用火等,最终进化成为人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双手和智能的不断进化发展,智人最终进化为现代人类。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燃烧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不应该互相残杀。
活动七:对比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数量。
教师展示现代地球上人类的数量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数据。
小组交流讨论:
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有什么差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最高等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学生回答总结:
(1)、人类的数量在增加,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却在减少。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而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人类在改造自身生存条件的同时,不断地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是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2)、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比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劳动创造了人类,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我们有责任珍惜保护我们的亲密朋友——现代类人猿。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把爱护环境、保护生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