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课件(共32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课件(共32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19:35:1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鲁迅
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故事的讲述者就是长妈妈,这位长妈妈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阿长”。虽然她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欲扬先抑以及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难点)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培养善良、宽厚、热情、乐于助人的品质。(素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被誉为“民族魂”。 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知识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益所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图三:《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ɡōu)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图二:《山海经·海内经》:“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图一:《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rù)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散文阅读方法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
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
文体知识
预习检查
憎恶( ) 絮说( ) 烦琐( )
胸脯( ) 粗拙( ) 霹雳( )
颈子( ) 诘问( ) 惧惮( )
疮疤( ) 震悚( ) 画舫( )
惶急( ) 孤孀( ) 掳掠( )
zēnɡ wù


pī lì
zhuō
jǐnɡ
jié
dàn
chuānɡ
sǒnɡ
fǎnɡ
huánɡ
shuānɡ
suǒ
lǔ lüè
1、读准字音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妥帖
( )请帖
( )字帖

tiē
tiě
tiè
zhēng
正月
zhèng
正确


果脯

胸脯

kōng
空间
kòng
空白

预习检查
竿( )竹竿
杆( )旗杆
秆( )麦秆
ɡān
诘( )诘问
拮( )拮据
桔( )桔梗
jié
琐( )烦琐
锁( )枷锁
suǒ
ɡān
ɡǎn
jié
jié
suǒ
悼( )哀悼
绰( )阔绰
dào
chuò
形近字
预习检查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磨难:
烦琐: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杂琐碎。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预习检查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情有可原:
渴慕:
疏懒:
诘问:
霹雳:
震悚: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非常思慕。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追问,责问。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列出提纲,复述故事,划分段落层次。
2.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勾画出文章中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
4.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认真阅读课文,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整体感知
1、列出提纲,复述故事,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介阿长的身份、长相和称呼的由来。
第二部分(第3~18段):回忆阿长的几件事。
第三部分(第19~29段):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第四部分(第30~31段):补写阿长其他情况,抒发悼念之情。
第一层(第3~5段):写阿长种种不好的习惯和“我”的反感。
第二层(第6~12段):写阿长讲究烦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层(第13~18段):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和谋害“我”的隐鼠。
整体感知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
②对“我”过分看管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
④“元旦的古怪仪式”
⑤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⑥讲长毛的故事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为“我”买《山海经》
2、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3、文章围绕长妈妈写的这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对“我”过分看管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
④“元旦的古怪仪式”
⑤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墨剑飘雨
⑥讲长毛的故事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
详写
重点详写
原 因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体感知
第3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
第6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整体感知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第17段: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怀念)
4、在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态度的语句。
整体感知
4、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
由此看出,本文是以 为线索,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空前敬意
憎恶
新的敬意
怀念
“我”的情感变化
欲扬先抑
合作探究
课文是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寻找到“现实”与“回忆”的一些句子。体味两种不同的视角。
“现实”的语句
句子
鉴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已经说过”凸显现实视角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表明作者心中的愧疚
“至今想起来”凸显现实视角
表明作者的感激之情
写明作者的遗憾之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写明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合作探究
课文是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寻找到“现实”与“回忆”的一些句子。体味两种不同的视角。
“回忆”的语句
具体语句
分析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凸显童年的作者对习惯说别人闲话的妇女的厌恶之情。
一到夏天……无法可想了。
这就是所谓福橘……总算已经受完……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写出我被挤醒的无奈之情
表明我被逼吃橘子的无奈和吃完后的解脱之感
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和纯真
真实的描绘了孩子的心理状态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写出了“我”当时的惊喜和喜悦之情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表明这本书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拓展延伸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五猖会》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其他文章里的“阿长”
拓展延伸
点击图片播放动画片
课堂小结
从整体来说,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前后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彩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憎恶(zèng) 掳去 咒骂(zhòu) 倘使
B.惊骇(hài) 烦索 疮疤(chuāng) 疏懒
C.模样(mó) 孤孀 磨难(nàn) 震悚
D.粗拙(zhuō) 哀悼 诘问(jié) 针灸
D
课堂检测
2、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彩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告假回家后,给鲁迅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B.知识就像深埋在土里的宝藏,越努力挖掘越觉得深不可测。
C.他的体育成绩一向很好,这次偶然的失误,情有可原。
D.学校清洁大扫除中,尘土飞扬,同学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D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表明阿长的身份和称呼(称呼详写)
喜欢唠叨
地位低微
过分管教我
躺成“大”字的睡相(详写)
元旦的古怪的仪式(详写)
给“我”灌输各种礼节规矩
讲“长毛”的故事(详写)
“谋害”了隐鼠
买《山海经》的经过(详写)
率性愚昧
十分繁琐迷信无知
善良热情,
关爱“我”
情感变化
不太喜欢
很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感激怀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欲扬先抑以及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培养善良、宽厚、热情、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作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欲扬先抑以及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故事的讲述者就是长妈妈,这位长妈妈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阿长”。虽然她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被誉为“民族魂”。 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3、知识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益所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4、读准字音
烦琐(suǒ ) 孤孀(shuāng ) 絮(xù)说 震悚( sǒng) 霹( pī )雳( lì )
渴慕(mù) 憎( zēng)恶( wù) 惧( jù)惮(dàn ) 骇( hài )
疮( chuāng)疤 粗拙(zhuō ) 诘( jié)问
5、解释词语
辟头: 开头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诘问:追问,责问。
孤孀: 寡妇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列出提纲,复述故事,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1-2)介绍“阿长”职务及称呼的来历。
(3-18)主要写“我”讨厌阿长的几个事例。
(19-29)主要写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30-31)讲述阿长身世,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
②对“我”过分看管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
④“元旦的古怪仪式”
⑤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⑥讲长毛的故事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为“我”买《山海经》
3.勾画出文章中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
4.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四、合作探究
课文是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寻找到“现实”与“回忆”的一些句子。体味两种不同的视角。
五、拓展延伸
其他文章里的“阿长”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五猖会》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六、课堂小结
从整体来说,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前后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七、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彩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D )
A.憎恶(zèng) 掳去 咒骂(zhòu) 倘使
B.惊骇(hài) 烦索 疮疤(chuāng) 疏懒
C.模样(mó) 孤孀 磨难(nàn) 震悚
D.粗拙(zhuō) 哀悼 诘问(jié) 针灸
2、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肖像描写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动作描写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
3、下列句子中加彩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阿长告假回家后,给鲁迅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B.知识就像深埋在土里的宝藏,越努力挖掘越觉得深不可测。
C.他的体育成绩一向很好,这次偶然的失误,情有可原。
D.学校清洁大扫除中,尘土飞扬,同学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堂(部编版)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流程
3
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合作交流】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发生“敬意”作铺垫。
3.作者为什么“实在不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
【合作交流】作者“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阿长的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合作交流】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作铺垫。
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合作交流】“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6.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合作交流】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7.“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合作交流】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8.“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合作交流】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9.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合作交流】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思念。
10.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不用“长妈妈”?
【合作交流】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对应,“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标题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候的口吻,用“阿长”有亲切之感。
11.文章为什么要详写阿长买《山海经》前后的内容,而略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
【合作交流】略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让读者觉得阿长真有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说明“我”是怎样接触书籍的,“我”又怎么会渴慕《山海经》,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吃一惊,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和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令人感激,才能说明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