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0 二一学年第二学期返校适应性检测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2.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含书写分 5 分。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祝考试成功!★
卷面书写(5 分)
根据相关内容书写评定,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亲爱的同学,为进一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班
级语文学习小组决定组织开展“家国情怀的探究与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活动分为四个
版块,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请你参加。期待你的精彩表现哦!
活动版块一 时代有我·天下家国
【材料一 吟诗诵文,寄托家情】
故乡,是每一个生命的源头和精神的摇篮。故乡的风物人情总牵动着人们的内心,
使人魂牵梦萦。晨行山野,温庭筠写下“ ①▲ , ②▲ ”,那弯弯曲曲的池塘、
自在戏水的野禽是他梦中永远的常客;信步小园,秦观吟诵“有桃花红, ③▲ ,
④▲ ”,那娇艳明丽、娉婷绚烂的花儿展现着醉人的田园风光;徜徉月下,杜甫感
慨“ ⑤▲ , ⑥▲ ”,那千里之外的月亮映照着分离的感伤与思念;面对月亮,
苏轼抒发美好祝愿“ ⑦▲ , ⑧▲ ”,彰显着他豁达的胸襟;酒入愁肠,思归难
归,范仲淹喟叹“ ⑨▲ , ⑩▲ ”,字字句句饱含驻边将士对家国的深切情思。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
家的延伸。家庭是精神成长的 wò ⑴▲ 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
家教的形成。在优良家风的传承中 zhù ⑵▲ 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古人的宏愿,
也是今人的理想。
家国情怀 wǎn ruò ⑶▲ 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濡养着每个
人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追本溯源,解密家字】
国
【家】从宀从豕, ▲ 。
【国】从口从或,图为一把武器在城墙之
外,本义为用武器守卫城土。
第 1 页 共 8 页
【材料三 探桑觅梓,乡土情浓】
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桑葚可以食 梓树嫩叶可食,皮可入药,木质轻
用和酿酒,树干和枝条可以用来制作 巧柔软,是制作家具、乐器和棺材
农具,树皮还可以用来造纸,桑树全 的上好材料。梓树因为速生,常被
身皆可入药。 人们用作薪炭之材。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
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古代逝者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
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
可以为器。”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
灵木,可作安魂之用。
请你结合上述三个材料,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内 容
1.(3分)⑴ wò ▲ 土 ⑵ zhù ▲ 牢 ⑶ wǎn ruò ▲
任务一:
2.结合“國(国)”字的图文解析和“家”字的图片资料,探究“家”的含义。(2分)
家国·汉字
【家】从宀从豕, ▲ 。
3.结合相关意象,运用古诗文名句填空。(10 分)
意象 古诗文名句
雁 ①▲ , ②▲ 。(温庭筠《商山早行》)
任务二: 花 有桃花红, ③▲ , ④▲ 。(秦观《行香子》)
家国·古诗
⑤▲ , ⑥▲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
⑦▲ , ⑧▲ 。(苏轼《水调歌头》)
酒 ⑨▲ , ⑩▲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任务三: 4.结合材料三的图文资料,探究古人选“桑”“梓”二树来指称故乡的原因。
家国·别称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的探究结果,两个理由即可。(2 分)
任务四: 5.学习小组将活动版块一的主题定为“时代有我·天下家国”,你认为是否合适?
活动反思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阐述。(5分)
第 2 页 共 8 页
活动版块二 乡土情结·精神归属
学习小组准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进行学习探究。请你阅读三则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以单独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寒.冷.与.静.寂.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个.山.脚.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个.山.脚. 到那一条路
彻响着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北国人民的悲哀
——艾青《手推车》
【材料二】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
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
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
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
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
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地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中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
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
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第 3 页 共 8 页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
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
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
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
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
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条鞭子,从山
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
待你,你得信得着这理。”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
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
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
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
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
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
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
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
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
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
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 年 7 期)
第 4 页 共 8 页
【材料三】
土是文化的起源地。原始时代,人们通过土地上的花草,树木的兴衰,懂得了万物间的生长规
律,知道了耕种文化。他们利用土地,依据由土启发的技术来耕种。这种技术文化在土中生长、发
育,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为人所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确是不错。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生灵。水土不同,这方和那方
的文化也不同。谈及南方,人们往往思及南方金灿灿的稻穗,更或是那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淡雅气
质的南方女子。又有谁知,这从何而来?正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哺育了一代代温婉的南方人,又哺
育了一代代豪爽的北方人。这一方土,赐予了人们许许多多,也被人们寄予了许许多多。古人捧土
而游,以土寄相思,人至暮年,总强调落叶归根。那根,不正是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吗
中国人这种对土地的情怀,于细微之处见得真切。中国人有种菜的天赋,无论在哪里,都会充
分利用土地,尽己所能去种点儿东西。他们能将蔬菜从饮料瓶、大楼露台、房前屋后种到雪域高原、
南海岛礁、中山站,再到美国小院、非洲荒漠。身处异乡的人倘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的泥土煮
点儿汤喝,以慰藉思乡之苦。而在泰国的华人村落里,所有的墓碑一律朝向北方。所有这些都蕴含
着中国人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就像害怕黑夜的孩子依恋着母亲的胸膛。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便是中国人的土地情怀。因为爱着土地,进
而勤劳地耕种土地。想要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便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从躬耕农田、
培育水稻清除饥饿的袁隆平,到徒步西藏、采集种子造福人类的钟扬,他们的勤劳和艰苦奋斗,都
来自于对人民和土地的爱。
这种土地情怀在面对民族危难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的战士,为了身后的祖国的土地与人民,毅然地走向战场。这些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英雄事迹背后
是深层的土地情怀。正如艾青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今中国社会由乡土社会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许多人已远离了泥土,甚至于“土气”一词也
带了些藐视的意味。但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土地情怀是不会改变的,只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更加
深沉。我们可以骄傲地宣布土地是我们的根,故乡是我们永恒的家园,是永不忘却的地方。
(《中国人的土地情怀》有改动)
学习任务 内 容
6. 学习小组准备组织《手推车》诗朗诵活动。小舟同学的任务是朗诵下面这几行诗句。
任务一: 请你从重音、语气语调等角度,帮小舟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5 分)
吟诵·品味 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
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
7.《滚烫的土地》中划线处镜头感强,表现力丰富。学习小组想据此制作一幅宣传画。
请你为画中的“父亲”形象选择合适的景别,并从景别的角度,为这幅宣传画写几
句赏析性文字。60 字左右。(4 分)
任务二: 【小贴士】景别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
研读·理解 远景。在电影等艺术作品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人物思
想感情的表达等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8.“镐头”是刨土用的工具,是和“土地”不可分离的。文中多次出现“镐头”,请多
角度分析“镐头”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第 5 页 共 8 页
9. 小山认为《滚烫的土地》如果改成“父亲”的视角,即以“父亲”作为第一人称来写更
好。对此你怎么看?请你先表明观点,再分点简要说明理由。(4分)
10.学习小组准备将《滚烫的土地》和鲁迅的《故乡》放在同一专栏进行主题式群文阅
任务二:
读,请你从以下栏目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选择的理由。(7分)
研读·理解
A.变化与隔阂 B.主动与被动 C.传承与希望
11.小舟认为材料三第 3段中的划线句过于累赘,可以删去。请发表你的看法并阐述理
由。(4分)
12.学习小组准备将上述材料整合为一个单元,作为课外阅读素材。请你结合三则材料
内容,将下面的单元导语补写完整,不少于 80 字。(5 分)
【单元导语】
任务三: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土情结。 ▲
梳理·整合 学习本单元文章,要学会把握文本的不同特质,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通过
诵读品味情感,结合细节感受人物形象,并能联系文本,温故知新,理性思考,
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活动版块三 历史传承·家国情怀
为探究家国情怀的时代演变,学习小组摘录了几则不同时代人物的材料,进行了交流探讨。请
你认真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摘录 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摘录 2】
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
官①,而俯仰②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③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
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④之,然后
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
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
了无愧畏,便毁⑥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⑦;以智文其过,
此君子之贼⑧也。 ——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节选)
【注释】①言事之官:指御史台、谏院等机构中的官员,文中指御史,即高若讷,时任右司谏。②
俯仰:指随人高下,没有主见。③前世:指前代的事。④较:对照、考查。⑤忤:触犯,
违背。⑥便(pián)毁:随意诋毁。⑦不逮(dài):不及。⑧贼:害虫,败类。
【背景】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为此范伸淹画了一幅《百官升迁次序图》力劝越级
者,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司谏的高若
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中诋毁范仲淹。欧阳修因此写了这封《与高司谏书》,后被贬
为夷陵令。
第 6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金陵驿二首·其一
唐·韩愈 南宋·文天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当时南宋政权倾覆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此诗
写于文天祥押赴元大都途中。
【材料三】
2020 年 6 月,加勒万河谷边境线上突发战斗,外军公然违背与
我方达成的协议,悍然越线挑衅。在交涉和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
士卒,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奋勇斗争,最终五名戍边将
士英勇牺牲。2021 年新年伊始,新疆军区官兵在“大好河山,寸土不
让”的誓词下,高喊“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向戍边英雄致敬。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18 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肖思远的战地日记
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
好好报答你们。 ——王焯冉执行任务前写下的家信
学习任务 内 容
13.学习小组在研读《与高司谏书》时,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太理解。请你结合
相应提示,写出加点词的意思。(3分)
任务一: 亦将闵.足下之不能 提示 1:亲戚畔.之
提示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学以致用
今乃.不然 提示 1:不然:不是这样。 提示 2:乃.不知有汉
以智文.其过 提示 1: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提示 2:文.过饰.非
任务二:
14.结合《与高司谏书》(节选)中的划线句,谈谈“尔”字的表达作用。(5 分)
品味虚词
任务三: 15.材料二中《金陵驿二首·其一》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首诗都借“云”表
品读意象 达情思,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8 分)
第 7 页 共 8 页
16.有专家认为:“我们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任务四:
感悟情怀 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请你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和课内阅读体
验,谈谈范仲淹和欧阳修身上是如何体现“个体”“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高度认
同”的?(7分)
17.不同的时代,亦可有相同的情怀。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中韩愈、范仲淹、欧阳修、
任务五:
总结提升 文天祥和戍边英雄的行为事迹和艾青的作品情思(任选三个),以总分总的结构
和排比句的形式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家国情怀”的理解。(5 分)
活动版块四 寄托情思·传承文化
18.学习小组在完成综合性活动后,准备将学习成果内化为个人的心得感悟,进行交流分享。请你根
据活动体验,任.选.一.个.主.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60 分)
主题 内容 要求
故土家园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成员赖以成长的最初环
乡土 境。家乡的人、事、风物等,总能成为人们寄托情思的载体。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之思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家乡的哪些风土人事触动了你
按规定文体写作。
的情思?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②不少于 600 字。
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家国情
文中不得出现能泄露
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
赤子 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
和文化承续。那么,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我们又应该怎样继
之心
承和发扬家国情怀呢? 人名、地名、校名等。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学生会请你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做有
关“家国情怀”的三分钟演讲,请你写好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家国情怀的探究与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愿你有所学、有所
感、有所思,有所悟。愿你今后能在魂牵梦萦的故土中觅得精神净土,愿你无论春风得意还是逆境
拼搏,都能不忘桑梓之情,愿你始终与家国休戚与共,风雨同舟!
第 8 页 共 8 页二 0 二一学年第二学期返校适应性检测
九年级 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活动版块一 时代有我·天下家国(22 分)
1.(3 分)(1)沃 (2)筑 (3)宛若
评分标准:共 3分。每空 1 分,如出现漏字、添字或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
2.(2 分)“家”的含义:图为屋下蓄养着一头猪,本义为屋内、住所(居住的地方)。
评分标准:共 2分。写出图片信息 1 分,本义表达准确 1分。
3.(10 分)①因思杜陵梦 ②凫雁满回塘 ③李花白 ④菜花黄 ⑤露从今夜白 ⑥月是
故乡明 ⑦但愿人长久 ⑧千里共婵娟 ⑨浊酒一杯家万里 ⑩燕然未勒归无计
评分标准:共 10 分。每空 1 分,如出现漏字、添字或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
4.(2 分)桑梓与古代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对桑梓心怀敬意;桑树再生能力强,
梓树生长快速,在古时乡中非常常见;桑梓被视为灵树,有安魂之用,在人坟前种植桑梓有
使“魂归故里”之意。
评分标准:共 2分。每点 1 分,写对两点即可。意对符合即可。
5.(5 分)不合理。材料的主题虽然都和“家国”有关,比如材料探究了“家”字的演变和
本义,展现了饱含乡土情怀的诗句,探寻了故乡别称“桑梓”的文化意义,但是“时代”和
“我”的关系没有提到,因此“时代有我”这个主题缺失,不合理。
评分标准:共 5分。选“合理”的,最多 3 分。选“不合理”的,指出和“家国”有关
2分,指出和“时代有我”无关 2分,结合材料内容 1 分。
活动版块二 乡土情结·精神归属(35 分)
任务一:吟诵·品味
6.(5 分)前半部分重音落在“唯一”、“阴暗”、“寒冷”、“静寂”上,突出北方生存
环境的恶劣;后半部分在“从”和“到”的后面短暂停顿,重音落在“这一个”和“那一个”
上,突出手推车走过的路程之长。整体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凝重,读出北国人民的悲哀与艾
青对农民苦难深深的同情。
评分标准:共 5分。重音 1 分,整体设计 2分,理由 2 分。
任务二:研读·理解
7.(4 分)【示例】我选择特写(近景)。画面中,父亲抡起镐头的形象是如此的醒目,他
就像一棵苍劲的老松,坚毅执着,给我们强烈的心理震撼。这是一个对土地充满着无比热爱
的我们的父辈啊!
参考内容:这个画面描绘的是父亲抡起镐头(或落下镐头)的情景。以特写(近景)的
景别来描摹父亲,突出父亲如同“老松”(或“苍劲的弓”)的形象,更能将“老松”(或
“弓”)的特点放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凸显出父亲坚毅执着、勤于劳
作、热爱土地的农民形象。
评分标准:共 4 分。景别选择 1 分,特写或近景均可。人物形象分析 2 分。语言表达 1
分。选择其他景别最多得 2 分。
1
8.(6 分)本题采用分层评价。
第一层: 只能简单阐述镐头的作用,思维单一。(2分)
示例1:镐头是全文的线索,将全文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
示例 2:“镐头”的反复出现,旨在表现父亲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
示例 3:最后娘扛着锄头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锄头劳作的场景,暗示着对土地依恋坚守
的精神的传承。
第二层:能关联文本内容多角度进行阐述,但缺乏思维的联结。(4 分)
示例:镐头是全文的线索,将全文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
同时丰富人物形象。“镐头”的反复出现,突出父亲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旨在表现父亲
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
第三层:能关联文本内容多角度进行阐述,深入思考文章主旨,体现多元思维。(6 分)
示例:镐头是全文的线索,将全文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
同时丰富人物形象。“镐头”的反复出现,突出父亲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旨在表现父亲对
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深化小说主旨。最后娘扛着锄头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锄头劳作
的场景,表现了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着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的传承。
9.(4分)【示例】以儿子为第一人称视角更好。以儿子为第一视角来叙述故事,能拉近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儿子对父亲奋力劳作的前后态度的转变,突
出小说主旨。
评分标准:共 4 分。表明观点 2 分,理由 2分,“真实亲切”、“便于表现态度的转变”、
“更能突出小说主旨”,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若选择父亲视角最多得 2 分。
10.(7 分)
【示例 1】:我选择 A.变化与隔阂。
在鲁迅的《故乡》中,当我回到故乡,昔日的故土、杨二嫂、闰土都发生了变化。我感
觉和刻薄恣睢的杨二嫂、麻木辛苦的闰土,以及和整个故乡之间都产生了一种隔阂,感到陌
生而孤独。在《滚烫的土地》中,我、母亲一开始都不理解父亲对土地近乎偏执的情感,与
父亲之间隔着一层隔阂,后来读懂父亲后,母亲和我都有了变化,她扛起了锄头,我拿起了
镐头,都加入了父亲的行列,将这份对土地的情感继续延续下去。
【示例 2】:我选择 B.主动与被动。
在鲁迅的《故乡》中,闰土经历了苛捐杂税、多子的磨难,经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
迫,成为了一个遵循尊卑等级观念、寄希望于神灵、丧失了生活希望的人;杨二嫂在生活的
重压下沦为一个刻薄恣睢的人。他们无意改变却无可奈何地被改变,正是整个社会环境将他
们推向了这条人生轨道,这是闰土和杨二嫂的“被动”。而在《滚烫的土地》中,父亲本是
公家人员,本不需要自我劳作,但是出于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他主动走向土地,拿
起镐头开辟耕种,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情结体现的是父亲的“主动”。
【示例 3】:我选择 C.传承与希望。
在鲁迅的《故乡》中,宏儿和水生让我看到了我和闰土的昨天,这既让我感到悲哀:不
愿让我们的后代延续传承我们的辛苦和悲凉,同时又让我萌生了新的希望:或许他们能走出
一条路,有更好的生活。《滚烫的土地》中,我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镐头,这意味着我理解了
父亲的土地情结,开始传承父辈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延续了父亲心中的希望。
评分标准:共 7 分。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及分析各 3 分,语言表达 1 分。表述不完整酌
情扣分。
2
11.(4 分)不可删去。这句话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国人将蔬菜从近种到远,从国内种到
国外的事,充分论证了国人对土地的情怀,使论证更为有力,所以不可删。
评分标准:共 4分。论证方法 2 分,分析论证作用 2分。表述不完整酌情扣分。
任务三:梳理·整合
12.(5 分)《手推车》通过再现北国土地抒发诗人“土地的忧郁”,表达诗人爱土地爱祖
国的情怀。《滚烫的土地》通过叙述和父辈的故事展现对故土的眷恋与坚守。《中国人的土
地情怀》论述了土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国人土地情怀的体现。三篇文章能让我们在
家国之忧、故土之恋和理性之光中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提升思维。
评分标准:共 5 分。每篇文章的分析 1 分,总结句 1分,语言表述 1分,意思符合即可。
活动版块三 历史传承·家国情怀 (28 分)
任务一:学以致用
13.(3 分)闵:同“悯”,怜悯 乃:竟然 文:掩饰
评分标准:共 3 分。 每空 1 分。通假没写出不得分。
任务二:品味虚词
14.(5 分)“尔”是罢了的意思,带有轻蔑嘲讽之意。这句话是说你要忧虑自己的衣食和
功名利禄,不敢忤逆丞相,这是人之常情,你不过就是当一个不才的谏官罢了。看似是对高
司谏的理解,实则语气词里饱含着欧阳修对高司谏身不配位、贬低忠臣的卑劣行径的贬斥和
嘲讽。
评分标准:共 5分。语气词解释 2分,结合内容 2 分,情感分析 1分。
任务三:品读意象
15.(8 分)文天祥借“孤云”比喻自己在遭遇异族入侵、国破家亡后流离失所、辗转飘零
的命运,“孤云漂泊复何依”表达了文天祥亡国之后无所寄托的悲愤与怅惘。韩愈借“云横
秦岭”象征前途险恶,归途渺渺,表达了诗人英雄失路之悲与对家国的眷恋。
评分标准:共 8分。写出“云”的含义 2 分,情感表达 2 分,两首诗各 4 分。意思符合
即可。
任务四:感悟情怀
16.(7 分)范仲淹心怀天下,忧虑朝政积弊,力劝越级者收敛自我,只为营造一个国泰民
安、河清海晏的清明的政治环境,这体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襟怀,
这也是个体对爱国情怀的高度认同。欧阳修言辞犀利,直指高司谏身不配位、不辨忠良的卑
劣行径,实则也是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体现,这也体现了欧阳修作为个体对爱国情怀的高
度认同。他们俩都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文人,体现了对国家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评分标准:共 7 分。分析范仲淹和欧阳修的爱国情怀各 2 分,结合文本内容各 1 分,指
出个体对价值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1分。表述不完整酌情扣分。
任务五:总结提升
17.(5 分)【示例】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它是韩
愈直言上谏、身遭贬谪,却依然不悔的刚正与热忱;它是文天祥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仍愿以
一腔热血以身殉国的志气与风骨;它是戍边将士舍身忘死、保家卫国,不惜壮烈牺牲的责任
与担当。
评分标准:共 5 分。任选 3 人来写,每人 1 分,符合总分总结构 1 分,符合排比句式 1
分,表述可酌情扣分。
3
活动版块四 寄托情思·传承文化(60 分)
18.(60 分)评分标准同中考
卷面书写(5 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5 分):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二类卷(3 分):书写较规范、不工整,卷面较整洁。
三类卷(1 分):书写错误,字迹模糊,卷面涂改严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