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登山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含义很深刻。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读过文章之后,从课文当中最深刻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抓住课文中心逐层剖析。
教学时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使各环节间的结构严密紧凑。解疑方式,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品读等途径感悟句子的内蕴。
首先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勾画法与重点法,让学生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从字里行间渗透小路的“险”,而进一点明确列宁第二次走小路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尽情地诵读、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过程中,做到读中有感,感中有悟,悟中有得。即学生全身心地进入登山之险的情境,在朗读评议上自然地进入角色,尤其是对文本语言的体会理解揣摩较好,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了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和意韵,因此作为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语文工具性较强,语文味浓厚。教学后深切的体会便是——语文课不可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必要的咬文嚼字,否则一切所谓的情趣便会显得浮华和浅薄。
总之,课堂流程流畅,引领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加强了对语句的朗读体会揣摩和品读,浓化了语文的味道。然而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主题构建),遗憾之处有很多。整个学习过程因为在纯粹的文本朗读中进行,缺乏情趣。要知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