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3 17: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奔丧(sàng) 迂(yū)腐 取缔(dì) 诘(jié)问
B.蹒(pán)跚 颓(tuí)唐 凹凼(dàng) 尴(gān)尬
C.交卸(xiè) 惧惮(dān) 惶(huáng)急 愧怍(zuò)
D.滞(zhì)笨 晶莹(yíng) 焦灼(suó) 伎(jì)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B.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絮絮叨叨地说)
C.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惊害怕)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B.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C.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D.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过程为主线,把全文有机地贯串起来,成为完整的统一体。随着“我”的感情变化,层层推进,丝丝入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帮助别人。
C.文章围绕阿长写了以下几件事:“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
D.本文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品质量过不过关、服务有没有保障,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购买的关键。(在“购买”前加上“会不会”)
B.由于我国政府不断推出优惠政策,使留学人员迎来了回国有用武之地的大好局面。(删去“由于”)
C.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将“开启”改为“开创”)
D.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钙质。(将“就”改为“才”)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岳池小吃声名远播,如八宝蛋、油豆腐、岳池米粉、小笼粉蒸、梳儿糕……等,深受人们喜爱。
B.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安市西溪河岸线保护条例”,给西溪河岸线保护提供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法制保障。
C.岳池县计划将本县打造为“东台州西岳池”高端原料药生产基地、川渝合作生物医药城、“中国医药之乡”。
D.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岳池县享有《银岳池》的美誉,拥有翠湖、金城山、象鼻河等景区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即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
②你们中间若有人坐着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学生我不欣赏:
③我欣赏这样的学生:他在登山时流过汗,
④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的山。
⑤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浮光掠影。
A.④②③⑤① B.②①④③⑤ C.③①⑤②④ D.②⑤③①④
二、综合性学习
8.综合运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硝烟战火,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在这喜庆的日子,班级拟开展一次以“铭记历史,爱我中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如果你是策划者,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爱我中华”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9.“我”想买《山海经》,选段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10.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用原文句子回答),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
11.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表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12.下面对文中内容表述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B.我有钱却不能买《山海经》,其中一个原因是《山海经》属于闲书。
C.文中说“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D.“宝书”一词体现了书籍的精美和珍贵,正是因为书的来之不易,再难获得,所以作者才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阅读下面的名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一)
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终于没有融和;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而,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颜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
(二)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3.上面文段(一)(二)都选自______(人名)的散文集《_______》。
14.语段(一)中,我仇视猫的原因,除了新嫌“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外,还因为旧隙一直认为是猫吃掉了“________”(联系文段以外内容回答)
15.语段(二)中我为什么会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家厨师
①经营二百多年的醉翁酒楼,传到老秦这儿已是第七代了。老秦年迈,希望儿子子墨能接管酒楼生意,可子墨喜欢舞文弄墨,一心要做个逍遥画家,不愿与锅碗瓢盆打交道。
②有一天,子墨离家来到江南桐城,期盼有朝一日能见到他最崇拜的画家陈非凡,聆听他的教诲。两年后的一天,子墨在新闻里看到陈非凡举办“夕阳美”画展的消息,欣喜若狂,奔赴现场。子墨看到所展画作中的人物均为老人,画中的老人瘦骨嶙峋,满面沧桑,皱纹毕现,视觉冲击力、画面震撼力强大。
③画展期间,记者问陈先生,这次展出的作品为什么全画老人?陈非凡说,我喜欢画老人,他们的每条皱纹里都饱含着智慧,每根白发里都藏着故事。记者又问,展品里,你最喜欢哪幅?陈非凡说,我最喜欢《父亲》这幅作品。记者要他谈谈《父亲》的创作过程。陈非凡对记者说,父亲离世前,我从未觉得他有多重要,但离开后,我才发现我这辈子依靠的大山轰然倒塌了。那几天,我什么也没做,就是画我的父亲。每画一幅都是一挥而就,原来父亲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内心,植入骨髓。从那时起,我开始画老人,画我认识的每一位老人,我要留住他们在世间的模样。又有记者问,能谈谈您的创作心得吗?陈非凡说,画画时,心中有温度,画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鲜活的。
④陈非凡的话如同子弹,重重击中子墨的心脏,子墨突然呆住了。这话父亲说过,他太熟悉了。当时子墨对父亲说,做不好菜,无法接管酒楼生意。父亲对他说,做菜时,心中有温度,做出来的菜一定是上乘的。
⑤子墨盯着《父亲》中的老人,大脑一片空白。蓦然间,他似乎看到了父亲的影子飞入画中,与画上老人重合为一,慈祥地朝他笑着。子墨想起了父亲。孩童时,父亲做面点时,把面粉涂在他脸上,他顶着一张“花猫脸”在酒楼上蹿下跳,逗得客人哈哈大笑。念书了,冬天从学校回来,冷得浑身发抖,父亲把他拉到后厨的炉火旁,端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莲藕汤,他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浑身温暖舒坦。读大学初次离家时,父亲打包了一盒酒楼的卤鸡爪给他,他在火车上吃的时候引得邻座的小孩直流口水……
⑥子墨默默走出展厅,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母亲,听到他的声音,母亲泣不成声。他叫父亲接电话时,母亲哭得更厉害了。母亲说,你爹每天关在房间里摆弄他做菜的炊具,一句话也不说……
⑦子墨突然有了新的决定。他回到家后,看到醉翁酒楼大门紧闭。母亲说,你爹年事已高,实在无力撑起酒楼,关门了。
⑧子墨说,妈,你把钥匙给我。干什么?开门做菜。很快,三菜一汤端出来了。子墨拉着摆弄炊具的父亲说,爹,尝尝我做的菜。老人家每道菜都尝了尝,露出意外的神色,问,这是你做的?子墨说,是的,我从小在酒楼长大,耳濡目染,味道差不了。他认真地看着父亲说,爹,从明天起,咱们的酒楼重新开张。父亲问,当真?不做画家了?子墨说,做菜不耽误画画,画画也不误做菜。
⑨子墨接过炊具,醉翁酒楼重新营业。
⑩子墨潜心钻研厨艺,他发现画画和做菜是相通的,他把画画的技巧运用到厨艺中。画画讲究色彩搭配,菜也要做得好看有菜色。工笔画下笔时讲究细致,不拖泥带水,切菜配菜也要细致利索。画画不能画得太满,留白才有韵味,做菜也一样,无须太多调料,最简单的烹饪手法,才能保留食物的原味。画画崇尚写意,洒脱自由,炒菜也要行云流水,不拘泥于形式……
子墨自创了一套做良心菜的方法。食材只取最新鲜的,每天清早赶往乡下,买农民刚从田地里摘来的蔬菜。取消酒楼的点菜环节,他买到什么做什么,食客就吃什么。酒楼每天最多接待五桌客人,客人来吃饭必须提前预订。
母亲觉得子墨这样做恐怕要关门。他说,出色的画家惜墨如金,出色的厨师视菜如命,世间之事宁少毋滥,多了肯定要应付。在子墨的打理下,醉翁酒楼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酒楼。
有食客听闻子墨以前是画家,好奇问他,老板,为何不见你画画?子墨一笑,说,画在心中,画在菜中,好菜如画。
(作者:胡玲,有删改)
16.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子墨想当画家,子墨不愿接管父亲的酒楼生意→①________→②_________→子墨打理的酒楼名声大震,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酒楼
17.从全文看,子墨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8.作者是如何表现子墨从开始不愿接管酒楼到后来主动接管酒楼的变化的?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简要分析。
19.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标题“画家厨师”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待客
张爱国
①接近晌午了,我一个人在家,饥肠辘辘,正寻思着花生、山芋或锅巴之类可以吃的东西。进来一个中年妇女,笑嘻嘻地说:“你是国子吧?都这么大了。你妈呢?”见我惊疑地看着她,又说:“哦,国子认不得我了,我是你莲姨。来,吃糖。”就从兜里掏出几粒糖塞到我手里。“我妈在田里,我去喊。”我攥着糖飞快地跑出去。
②我边跑边将一粒糖裹进嘴里,高兴极了——我最希望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不仅能吃上糖,还能吃上好菜,即使没好菜,菜里的油也会比平时重得多。
③母亲听说莲姨来了,仿佛心事重重,叹了声,向家走去。母亲未进院门就激动地说:“是他莲姨吗?哪阵风把你吹来的?”莲姨急忙迎上,拉起我母亲的手——两个人的说笑声直惹得树上的麻雀欢快地叫。
④母亲给莲姨倒了开水,拿起菜篮子说:“他莲姨,你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莲姨一把抓住母亲的菜篮子:“我是旁人吗?我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还要买吗?”母亲紧抓菜篮子不放,还狠命往回夺:“他莲姨这么多年没来了,家里什么都没有。”莲姨好像生气了,一把夺过菜篮子:“你去你去!你去就是见外了,见外了我就走!”“这,这……”母亲仿佛很无奈,也很生气,“好了好了,我不去了,称你意了吧。”
⑤我坐在门槛上,只觉得好笑:我妈真会装,明明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拿什么买菜啊?又不由得腹诽莲姨:多管闲事,说不定我妈能赊来菜,那多好啊。
⑥母亲和莲姨从菜园弄来些韭菜、白菜、豆角,就蹲在门口说笑着清洗。我蹲在一旁,发现母亲的眼睛不时地瞟向一旁的鸡窝,很焦急。我知道,母亲是在等着我家的“香油桶”“盐罐子”——芦花鸡下蛋呢。可是,那只芦花鸡或许太老了,都蹲窝半天了,还没有下出蛋来。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昨天我让你不要把鸡蛋都卖了,你偏不听,非要都卖掉买油盐。现在看你给莲姨什么吃?
⑦我守在鸡窝边,看见母亲几次空着手走进内房,转了两圈后又空着手走出来。我知道,是莲姨的到来让母亲高兴坏了。
⑧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热乎乎的鸡蛋,跑向灶边的母亲,大叫着:“下来了,妈,鸡蛋下来了!”莲姨急忙走来,刚要说话,母亲“啪”一声磕开鸡蛋,倒进碗里。莲姨轻叹一声,走开了。
⑨一会儿,饭菜端上桌,母亲和莲姨坐到桌边吃饭。我端一碗饭坐在门槛上,眼睛直盯着那碗炖鸡蛋。当母亲将炖鸡蛋全倒进莲姨碗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下来了。还好,莲姨端起碗向我走来。我想起母亲无数次的训诫:“客人给你菜时,你要跑!”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
⑩母亲骂着我,骂着莲姨,又把豆角往莲姨碗里夹还说:“他莲姨来又不早点来,不然,我怎么着也要弄一个大菜。”一听说大菜,我一激灵,端着碗走进内房。昨晚,母亲将一块巴掌大的腊肉放进坛子时,我就站在一旁。今天,母亲被高兴冲昏了头,将这块肉给忘了。我拿出那块肉快步走出来,往母亲面前一放:“看!这不是肉吗?”
母亲夹菜的手僵住了,脸也红了,好一会儿,似乎很吃惊:“你……你,哪里来的?”“坛子里的。你放的,你昨晚才放的啊,不记得了?”我得意地说。
“对啊对啊,你妈记性差,忘了忘了。”莲姨终于回过神,拿起那块肉就往内房走。“看我这记性,该死!怎就忘了呢?他莲姨,我这就来烧。”母亲追上莲姨,夺她手里的肉。我看得很清楚,母亲这次不是装的,是真想夺那块肉。我还分明地看到,母亲的脸都红到了耳根,眼眶里还噙了泪。
“他莲姨,你是怪我了。你就让我烧了吧。我,我不是……我,我是……”母亲一定要夺那块肉,“今天不烧了它,我还是人吗?”
“我吃了它,我还是人吗?”莲姨的眼圈也红了,“孩子不懂事,我们也不懂事吗?翠姐,都是过日子的人。你刚才说的,明天你那未过门的大儿媳的爹娘要来。你说,我吃了这东西,你明天拿什么招待他们?那样我还是人吗?”
母亲一把抱住莲姨,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地下来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写母亲听说莲姨来了,仿佛心事重重,叹气。回家后见到莲姨又表现出欢迎激动之情,前后的不同表现,客观地反映出母亲表里不一的一面。
B.第⑧段“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间接地写出了母鸡下蛋后“我”和母亲轻松高兴的心情。
C.第 段“我,我不是……我,我是……”一句中的省略号,内涵丰富,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尴尬、无奈之情。
D.文章通过叙述“母亲待客”这件小事,真实地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
2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我最希望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不仅能吃上糖,还能吃上好菜,即使没好菜,菜里的油也会比平时重得多。
22.第⑩段说“我”亲眼看见母亲将一块腊肉放进内房的坛子里,今天却忘了拿出来招待莲姨,请从前文中找出与此对应的一句话,并简要分析其含义。
23.文章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此题重在考查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A项中“奔丧”的“丧”读sāng;C项中“惧惮”的“惮”读dàn;D项中“焦灼”的“灼”读zhuó。故答案为B。
2.D
D“震悚”在句中是“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的意思。
3.B
B“最好是吃下去”前一层意思表述结束,与后句之间并列关系,所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4.C
C“重点写的是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的说法有误。文章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
5.C
C.修改不正确。本句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句末加上“奇迹”;因此“将‘开启’改为‘开创’”的修改不正确。
故选C。
6.C
A.“等”和“……”号不能同时使用,可去掉“等”;
B.“广安市西溪河岸线保护条例”的引号应该改为“书名号”;
D.《银岳池》的“书名号”应该改为“双引号”;
故选C。
7.D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通读所有句子可知,文段谈论的是不欣赏什么样的学生和欣赏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是“不欣赏”学生的“看山或登山”表现,即②为首句,⑤句承接②句具体解释“不欣赏”的原因,③句说明“我”欣赏的学生“看山或登山”表现,①句承接③句具体解释“欣赏”的原因。④句进一步说明“山”的含义,即:②⑤③①④。
故选D。
8.(1)回眸历史,记我国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谱写现代中国未来新篇章。
(2) 举办“爱我中华”征文比赛 讲述“爱国人物”故事会
9.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10.“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1.“霹雳”是比喻,把我当时的感受比喻成遇到了一个霹雳,“震悚”原指身体因为恐惧或者过度兴奋而颤动,鲁迅从未想过阿长会给他买来《山海经》,很好的写出了“我”内心的激动与震惊。
12.D
13. 鲁迅 朝花夕拾
14.小隐鼠
15.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16. 子墨听画家讲述《父亲》画作的创作过程,内心受到触动。 子墨决定回家接管酒楼生意,将画画的技艺运用到厨艺中。
17.①有理想,有追求:一心要做画家,不愿接管酒楼,崇拜画家,希望聆听其教诲。②心有温度、热爱生活、回顾父爱、心有触动、接管酒楼,把画画的技艺运用到厨艺中。③潜心钻研,有良心、敢创新、用心钻研厨艺,自创了一套做良心菜的方法。(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画家陈非凡的话比作子弹,生动形象写出陈非凡的话对子墨的影响力,子墨内心受到的触动大。②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子墨回顾与父亲在一起的过去的时光,体现了深深的父爱与父子情深,表现了子墨的转变。(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9.①点出主人公是将做菜当作画画的厨师;②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喜欢舞文弄墨希望做画家,不愿意接管酒楼,到听完画家教诲内心受到触动主动接管酒楼的转变过程。③隐含小说的主题,突出了好的厨师和画家一定都是艺术家。④设置悬念,把“画家”与“厨师”连在一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对即可)
20.A
21.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2.“母亲几次空着手走进内房,转了两圈后又空着手走出来。”写出了母亲有心拿出这块腊肉招待莲姨,但又苦于用了这块肉明天就无法招待未过门的大儿媳的爹娘,犹豫权衡之后放弃的矛盾、无奈心理。
23.①从叙事角度上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从情节结构上看,“我”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③从人物塑造上看,“我”的幼稚、无知衬托出了母亲的善良。④从文章主旨上看,“我”的见闻感受更真实地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