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3.公元2~3世纪,汉王朝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
A.说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4.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朝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5.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
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
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
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
6.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大瘟疫,当时整个英国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遇难,整个欧洲大约有2 500万人死亡。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瘟疫的根源。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给他的教士们写了一封信:“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变本加厉,这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众多罪恶的惩罚。”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这可能会在民众中产生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A.恐惧绝望,万念俱灰 B.质疑神学,崇尚科学
C.推崇理性,反对教会 D.逃离欧洲,寻求出路
7.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由此导致( )
A.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8.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9.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因此记述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中可见,张仲景从医的主观动力主要来自( )
A.救死扶伤的慈悲情怀 B.疾疫害命的残酷现实
C.拯救家族的沉重使命 D.完善医术的雄心抱负
10.据《峨眉文史》中记载,峨眉山万年寺茂真禅师发明了“人痘接种法”,有效地防止了“痘瘟病”(天花)的流行,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下列史实出现时间与其相近的是( )
A.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已满7年
B.设三省六部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未被打破
D.始铸针灸铜人供学习针灸疗法
11.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实质上说明( )
A.古代中国医学重理论,近代西方医学重实用
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前者注重根治间接调理,后者针对表象直接救治
12.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 792种症状,收集16 834份处方,分1 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版而不及付印,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版,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故医巫合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进步,思想和科技发展,医巫逐渐分离,这说明社会进步助长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疫病与人口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疫病程度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人口密度小,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故选C项。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两项。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统治相对稳定,故B项排除。
3解析:选C 根据材料“汉王朝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可知,天花、鼠疫和麻疹都属于传染病,公元2~3世纪,汉王朝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疫乱,说明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汉王朝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疫乱,和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项;两个帝国人口数量下降,不能说明两个帝国分崩离析,排除D项。
4解析:选B 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表明明朝政府对疫病主要是以灾后赈济救助为主,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全面;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学,故C项排除;材料“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说明D项错误。
5解析:选C 材料“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主要是因为宋代首都地区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而古代医学相对落后,无法有效减病降灾,故选C项。
6解析:选B “恐惧绝望,万念俱灰”“逃离欧洲,寻求出路”不属于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排除A、D两项;由材料“宣称‘黑死病’是上帝在惩罚人类罪恶的大主教埃丁顿,不久也染黑死病身亡”,说明大主教也不能摆脱“黑死病”,从而使人们质疑宗教的说教,进而崇尚科学,故B项正确;“推崇理性,反对教会”是在启蒙运动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7解析:选B 根据材料“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土著人口的剧减导致缺乏劳动力,因此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解析:选B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关于地理方面的著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解析:选B 根据材料“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可知张仲景从医的主观动力是因为疾疫害命的残酷现实,B项正确;救死扶伤的慈悲情怀和拯救家族的沉重使命都是张仲景从医的原因,但不是主观动力,排除A、C两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完善医术的雄心抱负,排除D项。
10解析:选D 茂真禅师发明的“人痘接种法”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也就是996年左右,即北宋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始铸针灸铜人供学习针灸疗法,故D项正确;华盛顿当选美国总统是在1789年,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设三省六部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北宋时期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已被打破,故C项错误。
11解析:选C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代表,具有重实用的特点,而西方医学具有重理论的特点,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可知,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故选C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12解析:选A 材料“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说明医院创办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B项中“改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此行为不可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C项错误;社会习俗变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五句话分别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从政府重视程度、医学家的个人努力以及民族关系上分析。第(3)问,主要从医学发展有助于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就医水平的改善和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3)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4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来看,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有着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历史悠久,在免疫方面贡献突出,医药专著不断出现,医学思想影响国外,而且政府介入与管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第(2)问,依据材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英国乡村医生琴纳……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李鸿章在《万国药方》……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来看,通过传教士、西方医学文化、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的交流,经过开明官员的推动,使得中西医走向汇通。第(3)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答案:(1)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免疫方面贡献突出;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2)历史原因:传教士的作用;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开明官员的推动。
(3)当代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