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4.2《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 “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感受、再现两小儿辩斗的情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出示孔子名言,简介孔子。就是这么一位大智慧家竟然被两个小孩儿难倒了,大家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辩”的意思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关于“辩”,你有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古文,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出示两个句子指名检查朗读情况。(共同解决断句、通假字、语气)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师范读、指名读。那大家来看这两个句子都是什么句子?在古文中问句怎么读好呢?再来看这个“呼”,它相当于现在的语气助词“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个问句。现在再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2)句子读通了,老师再来检查一下你们对字的掌握。出示最后一句话中的“孰、汝、知、为”。
4 、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现在再请你们将古文大声读给同桌听一听,别忘了给你的同桌评价。谁来评评你的同桌读得如何?
三、释疑解难,读清读懂
1、刚才我们通读了这篇古文,同学们读得文从字顺,有板有眼,真了不起!这篇古文到底说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读古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指名答。师小结:这篇古文说的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为太阳的远近争论不休,他也不能判断对错。
2、这篇古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呢?“辩斗”是什么意思呢?
四、走进辩斗过程,入情入境
1、你们想看看两小儿辩斗的过程吗?[播放视频] 他们辩斗的过程有意思吗?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领略两小儿的机智与口才。
2、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古文,找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为了便于区分,我们称第一个小儿为小儿甲、第二个小儿为小儿乙。 指名答,指导朗读。小儿甲的观点是 小儿已的观点是
[这两小儿,一个认为日始出时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日中,也就是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儿则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相机板书。]
3、这两小儿的观点简直是截然不同啊,那他们各自的理由又是什么?
A:小儿甲的理由是 在这里小儿甲的依据是什么?(板书车盖、盘盂)。车盖是什么?日初出的太阳如车盖一样大,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大。我们来看这,就是古人用来遮风避雨的车盖。谁再来读一读。盘盂又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哦?它有多大,可真够小的。出示盘盂图片,再请同学来读一读。
B:小儿乙理由又是什么呢?你知道什么是“沧凉”吗?那在这里为什么要说沧沧凉凉呢?请你先读沧凉,再读沧沧凉凉。会读那会写吗?请你写在黑板上。(板书沧凉)沧沧凉凉让你想到身边的哪些景象?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这句话“探汤”谁来写一下?“汤”是什么?在现代“汤”指的是喝的,在古代却指的是热水,这就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学的不同之处。那怎样理解“探汤”?好,你来试一下,再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句话。“探汤”这个景象有没有见过?现在请大家再齐读这句话。
4、两个小孩都挺有道理,小儿甲的理由是:(这是他看到的)小儿乙的理由是:(这是他感觉到的)。 这两小儿真是不简单,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太阳都拿来说服对方 (指名)一儿平时看到——,所以说——()另一儿平时感觉到——,所以说——
5、“辩斗”仅仅靠嘴吗?用什么来说服别人?现在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同位之间相互辩斗一下。指名进行辩斗。
6、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请咱们班的同学给动画片配音,你们愿意吗?指名上台配音。
五、感悟道理,拓展学习
1、这两个孩子言之有理,就连智慧的孔老夫子也 ( )。
[出示最后两句] 。“决”是什么意思?
2、难怪两小儿笑曰:这句话的意思是 ?
3、这句话里面有现在不常用的字,比如这个“汝”,什么意思?现代汉语里的你,在这里用汝,你们知道“你”在古汉语中还可以怎么说吗?
[相机出示:君、尔、若、乃]
李白曾在《将进酒》开篇写道, 在《将进酒》的末尾写道, 古人打招呼这样说,陆游在临终前给儿子的遗书中这样写道。一种称谓能有这么多的说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也不一样,这就是古代汉语的奇妙之处。
4、那个年代孔子不能决的问题,现在你们能解决吗?人们看到的太阳大与小、感觉到的温度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其实不论是早晨还是中午,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
5、学习了古文,解决了问题,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也可以试着背一背这个故事。
6、“两小儿辩日”,这一辩,辩出了什么?你怎么评价这两个孩子?孔子被两小儿的问题难倒了,却坦白地告诉他们自己不能决也,你觉得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正如孔子自己常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7、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同学们这么多启示,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故事: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做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善于思考,孔子的实事求是,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就让这轮智慧的太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
六、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背诵课文,和小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
2、选择《列子·汤问》中的《纪昌学射》读一读。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甲:近(车盖)远(盘盂)
乙:远(沧凉)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评测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日中则如盘盂 
(3)日初出沧沧凉凉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2.一词多义: 
(1)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②孰为汝多知乎      为:
(2)其 ①问其故     其: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古今异义:
(1)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      今义: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      今义: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文学常识填空。《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8.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两小儿辩日》课后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二、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遗憾是: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配音表演也能得到很好展示。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
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志?虽然说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校几位前辈能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原来它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怀着这种情感体验,我第一次想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