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综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综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千百年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些村落传承绵延。与这些村落千百年“传承绵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C.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城市的经济功能渐趋增强
3.下表为江南25个市镇373座桥梁建造情况统计简表(单位:座)。如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时期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中后期 清前期 清中期
数量 10 27 27 99 30 59
注:官建与民建的总比例是1∶12。
A.宋代商品经济落后 B.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C.政府财税收入下降 D.商贸贩运逐渐发达
4.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5.“正当东方衰弱的趋势不断显现时,在欧洲的城市中,先是在意大利,后来在大不列颠和荷兰,新的资本主义精神正在兴起。16世纪晚期,这里有些城市已经和东方一样富有,并且后劲不减。”这体现出(  )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B.西欧经济发展超过东方
C.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西欧城市向近代化转型
6.“在市民经常出没的地方,公共建筑便充满了空间。围绕广场通常布置着许多象征城市集体的最华丽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和体育设施,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标志性建筑物。”古希腊集市广场的这种布局(  )
A.说明古希腊非常强调服从和集权
B.孕育了古希腊城邦制度和人文精神
C.体现了古希腊开放、民主的氛围
D.便于古希腊公民进行公平市场交易
7.16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奥将以前专属于教堂和神庙的穹顶、柱廊用于民宅建筑设计之中,把原本属于教堂、教廷和宫廷的高大的圆柱,精美的雕刻和绘画,用来装饰民宅别墅。这一建筑理念(  )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B.强化了广大民众宗教神学意识
C.表明教会的权威开始被质疑
D.奠定了近代欧洲建筑艺术基础
8.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9.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
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
D.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10.下面是纽约、伦敦、东京在1800~1880年城市人口统计表(单位:千人)。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纽约 64 696 1 912
伦敦 959 2 581 1 767
东京 800 365 1 050
A.人口比例日趋走向合理化
B.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不一
C.城市化符合近代世界潮流
D.工业革命对农村影响较小
11.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美国(  )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12.下图所示为我国进行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反映出(  )
A.我国已经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B.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
C.我国已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D.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 377 2 350 6.3
1840年 41 281 2 668 6.5
1893年 33 677 2 668 7.9
1920年 44 377 4 700 10.6
1936年 46 136 5 263 11.4
1949年 54 167 5 765 10.6
——摘编自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 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 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摘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材料三 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料显示,法国的城市化率由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到1975年的72.9%。同时,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乡村设施大为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多元化功能更加显现。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与二战后法国城市化的不同。(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中西方的城市化进程,谈谈你的历史认识。(2分)
14.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选取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可得出A项正确;分封制的对象除了同姓还有异姓的,故B项错误;C、D两项都是以地域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和血缘无关,故排除。
2.解析:选B 由材料“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市的类型,故选B项。材料说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由此可以判断,政府并未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专业分工问题,无法得出专业化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主体是镇市,而非城市,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商贸发展的要求和推动,明清时期江南桥梁建设特别是民建桥梁远远多于宋元时期,D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所发展,民间建筑桥梁增加是基本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并无体现建桥技术问题,民间建桥多于政府行为,不能说明财政收入下降,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4.解析:选D 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礼制的标准设置,战国时期“城郭不必中规矩”说明传统礼制对于城市发展的限制遭到打破,故D项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项错误;当时城市仍然是政治功能为主,故C项错误。
5解析:选D 材料“新的资本主义精神正在兴起”体现的是西欧城市的兴起并且向近代化转型,D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中期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6世纪晚期西欧经济发展尚未超过东方,此时殖民扩张才刚刚开始,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解析:选C 根据材料“在市民经常出没的地方,公共建筑便充满了空间”“也不存在明确的标志性建筑物”等信息可知,古希腊集市广场的这种布局体现了古希腊开放、民主的氛围,C项正确,A项错误;古希腊集市广场的这种布局无法体现人文精神,排除B项;古希腊集市广场主要是公民活动场所,不是商业活动场所,排除D项。
7解析:选A 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材料“将以前专属于教堂和神庙的穹顶、柱廊用于民宅建筑设计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故选A项。B项中“强化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开始被质疑”的信息,故排除C项。近代欧洲建筑艺术包括多方面,材料主要涉及把原用于教堂的穹顶、柱廊、雕刻和绘画用于民宅别墅,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8解析:选D 材料中“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说明注重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信息;天人合一属于西汉时期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安土重迁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C项错误。
9解析:选C 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可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能为此提供佐证,故C项正确;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两项错误;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故D项错误。
10解析:选B 表格比较的是工业革命给美国、英国和日本带来城市化进程,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上升趋势,伦敦和东京却呈现不均衡现象,说明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不一,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城市人口的变化,不能说明人口比例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人口变化不能说明城市化符合近代世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比较城市人口变化,并不能说明工业革命对农村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
11解析:选D 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意志,不是垄断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方式跟着变化的史实,故D项正确。
12.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至2010年城市化率大幅提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故D项正确;A项“已经”说法错误,且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材料只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状况,无法得出B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表明我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C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1820~1949年“城市化指数”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城市化程度不高、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变化、1936年后城市化发展停滞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府政策、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 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 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及材料三中“法国的城市化率由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到1975年的72.9%”“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主导者、城市化程度高低、城乡结构等方面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与二战后法国城市化的不同。第(3)问,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谈论对中西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如果能围绕材料核心,并言之有理也可。
答案:(1)特点:城市化程度不高(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1936年后城市化发展停滞。
因素: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影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2)不同:中国城市化由行政主导(计划经济推动),法国是市场主导;中国城市化程度低,法国城市化程度高;中国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拉大),法国城市与乡村发展同步。
(3)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果能围绕材料核心,并言之有理也可)。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材料二“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平民剧增、环境污染、华洋分治;英国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住房问题突出等方面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鸦片战争、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瓦解、经济结构变迁;英国工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工业机器的普遍使用、自由主义盛行等方面说明其出现的背景。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农村经济的破败;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宪政、政府职能、环保与生活意识等方面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表现:中国,城市平民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华洋分治明显。英国,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住房问题突出。
背景: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经济结构变迁。英国,工业革命;城市化加速;蒸汽机等工业机器的普遍使用;自由主义盛行。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农村经济的破败。英国: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宪政的确立;政府职能的加强;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