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综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综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考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故称之为“新石器革命”。学者认为这是一场革命的主要根据是(  )
A.交通改善,促进文化与商业交流
B.使用铜来制作工具,从事生产
C.开始使用文字,社会组织复杂化
D.从事农业活动,以耕作取代采集
2.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  )
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   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
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 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3.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
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4.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5.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6.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7.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世纪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8.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写道:“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土地私有
9.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
A.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B.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10.某学者在论文中提道:“1873年美国人帕尔文制成第一台履带式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拖拉机,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据此,材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引发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
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
11.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说: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于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
A.反映了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
B.告诫了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低调
C.阐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
D.颂扬了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12.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广大的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扩大了棉花和桑树的种植,导致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这表明江南地区(  )
A.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B.农产品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
C.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
D.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201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 000万到2 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发展变化
11世纪到15世纪末 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栗子和杂豆等,食品种类主要是肉食、面包和粥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等。欧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补充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等
时间 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发展变化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的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
21世纪初 一种中餐元素“肉夹馍”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抢滩西班牙,并计划大举扩张。据报道,被称为“BAO”的西式肉夹馍,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旅英华人利用中国传统名吃“肉夹馍”在当地创业成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连锁经营模式
——据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新篇章》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交通并无明显改善,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工具是石器制作,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是氏族社会,其组织并不复杂,C项错误;依据题干“生活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新石器革命”指的是人们从事农业活动,耕作取代采集,逐渐定居生活,故D项正确。
2解析:选C 农具的集中保管反映了当时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和贫富分化,故A、D两项均不正确;家庭手工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
3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选B项。
4解析:选D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说明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D项正确;A、B、C三项无法说明阶级分化明显,排除。
5解析:选D 洲际物种交流属于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故A项错误;此时世界市场只是雏形,还未实现饮食文化全球化,故B项错误;洲际物种交流,与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无关,故C项错误;洲际物种交流使得不同地区民众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故D项正确。
6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相关影响,原产美洲的金鸡纳被欧洲传教士进献给中国皇帝,可知反映了洲际间物种交流,A项正确。“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不属于朝贡贸易,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洲社会遭到破坏,C项错误。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
7解析:选A 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故A项正确。
8解析:选B 依据材料“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可知,反映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9解析:选A 材料中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保护和放活,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这种“三权分置”制度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这种“三权分置”制度,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这种“三权分置”制度肯定的是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D项属于偷换概念,排除。
10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可知,内燃机在农业领域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故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巨大变革,B项正确。材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涉及农业产量的提高,排除C项。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体现钢铁制造业的发展,排除D项。
11解析:选D 根据材料“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可知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A项排除。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低调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C项排除。
12解析:选B 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由于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表明农产品市场化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利于粮食安全,但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C项错误;棉花、桑树的种植仍属于农业生产,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劳动力……紧张……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概括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分析,主要回答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第(2)问,根据材料二“(欧洲人)……一手塑造……”得出欧洲具有主导性;根据材料二“生物大交换……从南瓜到野水牛”得出内容具有丰富性;根据材料二“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得出范围具有全球性;根据材料二“正负参半”得出结果具有两重性;根据材料二“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得出时间具有长期性。第(3)问,从经济、文明交流等角度分析。
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14解析:图表以时间为序,反映不同文明体的原有食物结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开展,食物结构呈现融合态势,并且食品种类的不断创新。由此可以拟定:由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
答案:示例一:论题:由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
阐述:古代世界各地之间联系较少,欧洲的主要食物原料为谷物、小麦等。随着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洲人的食物,有助于解决欧洲粮食短缺的问题。
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罐头食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提供了营养方便的食品。
19世纪末随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电冰箱保鲜食品传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饮食更加讲究食品质量,生活更加便捷。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食品快餐外传丰富了当地的食品种类,促进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
综合概括: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使食物的开发和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食物新产品和新种类不断丰富,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示例二: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
阐述:罐头食品(罐藏的原理)、保鲜食品(家用电冰箱的出现)和国际连锁快餐食品(信息时代)的出现。
综合概括: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食品的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推动食品种类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促进了食品业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