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后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后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4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采”甲骨文作“采,捋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此字反映了我国(  )
A.农业起源时间早    B.先民的采集生活
C.种植业出现时间较晚 D.原始社会生产效率低
2.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A.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D.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出现突破 B.生产关系的调整
C.人工取火的发明 D.畜牧水平的提升
4.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5.根据目前史学界对文明社会的界定,下面不能够印证文明诞生的是(  )
A.甲骨文的出现 B.西亚培植出大麦
C.种姓制度形成 D.法老设中央机构
6.世界范围的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西亚、中南美洲、东亚。中国是东亚农业的起源中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农业相比,中国的原始农业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
①种植作物以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②种植作物北方以大麦、南方以小麦为主 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中,猪是主要家畜 ④中国饲养家畜以绵羊和山羊为主 ⑤中国以饲养骆马为主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①③
7.农学家周季维在河姆渡出土的稻粒形态分析鉴定书中指出:“在同层堆积中尚存大量空秕稻壳及稻叶基茎秆凝块……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该鉴定表明(  )
A.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
C.黄河下游率先进入农业社会
D.新石器时代农耕技术较粗糙
8.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骸,其中有如今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獐、竹鼠,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犀牛、大象;甲骨文中还有猎获100头以上的犀牛及狩猎大象的记载。这说明(  )
A.捕猎是商朝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B.商朝没有动物保护的观念
C.商朝黄河流域气温较今天温暖
D.商王过分夸大了自己战功
9.远古时期,从东亚到西亚,从美洲到北非,人类先民大多居住在山洞或巢穴里,即“穴居”,而原始社会末期不少地方的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制造房屋 B.能够掘井引水
C.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10.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的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11.剪纸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图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殖民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商品经济
1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C.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D.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口为125 000人,而到了距今10 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即农业革命前夕,人类总人口增长为532万人——增长了42倍以上。据估计,即使那些气候湿润、温暖,物产富饶的地区,每平方英里土地也只能养活1~2名食物采集者,如果在气候寒冷、热带雨林或者沙漠地区,养活1名食物采集者需要20~30平方英里的地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黄河流域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发源地,长江流域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发源地。它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在畜牧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是狗、猪、鸡和水牛,而西亚则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而南美洲则饲养驼马为主。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革命发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农业起源的特点。(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北武安慈山遗址的粟谷遗址中88个长方形窖穴里堆放着脱粒的粟谷,厚度为0.3~2米多,而该遗址距今有8 000年左右。
——摘编自姜义华《中国通史教程》
材料二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摘编自谢崇安《原始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显示出怎样的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农业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从木从爪”“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等信息可以看出,“采”反映了我国先民的采集生活,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解析:选C 古代农业经历了从采集农业到种植农业的发展过程。采集农业主要是指人们把采摘的果子等作为食物,种植农业是指人们开始利用耕地从事农业生产,从采集农业到种植农业是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革命,故选C项。
3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改变,是生产力的发展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4解析:选D 只有物质生产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并有剩余时,精神生活才会提上日程,故D项正确。
5解析:选B 目前史学界认为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而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6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东亚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心主要在中国,最早种植以北粟南稻为主,饲养主要以猪、马、牛、羊、鸡、狗为主,①③正确,故选D项。西亚以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美洲以饲养骆马为主,排除②④⑤。
7解析:选B 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空秕稻壳及稻叶基茎秆凝块”及其证实的“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等信息可以得出,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跟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不能得出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的结论,故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是在长江下游,而不是黄河下游,故排除C项。D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
8解析:选C 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獐、竹鼠,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犀牛、大象,曾经在河南安阳一带出现,表明商朝黄河流域气温较今天温暖,故C项正确。
9解析:选C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0解析:选B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情况,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表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故B项正确;商业致富和工商食官材料均未涉及,排除C、D两项。
11解析:选A 图片中出现在陕西的体现的是耕作的相关信息,出现在河北的体现的是纺织的相关信息,故A项正确。
12解析:选A 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必须有国家强大组织能力做保障,故A项正确;当时诸侯混战,故B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当时公田制度趋于瓦解,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人口数据变化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工具进步、自然环境变化等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宏观分析具有多元化特征;从微观分析,中国与西亚、南美都不同说明中国原始农业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的,而各地地区是具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色的。
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生产工具的进步;自然环境的变化;采集狩猎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国、西亚和中南美洲等地区都是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国农业起源是自成系统、独立发展的;不同地区的农业起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8 000年”和“粟”两个关键信息,分析得出结论。第(2)问,根据材料二“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得出人类食物获取方式变化;“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交换和贸易”得出社会分工出现;“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得出为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奠定基础;“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得出人类居住形式发生变化。
答案:(1)信息:该遗址出土大量粟,说明中国当时已进入农业时代;距今8 000多年的粟出土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
(2)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商业出现;为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和提供文化需求奠定物质基础;人类居住方式从穴居发展到定居,推动了城市的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